
本網訊(通訊員:酈如松)“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嘍,以前喜歡住在城里,現在更愿意待在熟悉的鐘家灣!”獻甲村青年鐘小艾開心地說道。
鐘家灣,一個袖珍型的灣組。村莊房屋分布成“n”字型,地理位置優越,群眾基礎好,村務參與度高,鄰里關系和諧;對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的期盼值從未下降,該位置是努力建設成為共同締造示范點的不二“地”選。
群眾共謀是基礎。共同締造工作在熱火朝天地進行,鐘家灣也沒落后。在村兩委的帶領下,通過召開多次灣組會,與群眾共謀,明確共同締造的落腳點。灣組會開得好不好、扎不扎實、接不接地氣,決定著共同締造最后的成色和品質。村委組織說,黨員帶頭說,組長代表說,讓群眾說真話、說實際話、說掏心窩的話;這樣一來,大家的思想就能統一,行動就有力量。最終通過群眾投票選出三項認可度高的民心工程:一是改善灣組的池塘環境,二是拓寬灣組出口的道路;三是搞好灣組人居環境整治。
(鐘家灣共同締造開展情況)
我為鐘家灣代“顏”
群眾共建是關鍵。在群眾的心底,每個灣組都有屬于大家約定俗成的公共區域,雖然平時不起眼,但在關鍵時候,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一個灣組環境好不好,群眾幸福度高不高,不僅要看房前屋后的環境,更要看標志性位置的環境怎么樣。這方池塘就是鐘家灣的標志,象征著團結、包容和美滿;改善池塘環境是追求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人多力量大,眾人拾柴火焰高。村兩委組織灣組一切可動員的力量,灣組的黨員同志起帶頭模范作用,群眾積極參與起來,放下手中的牌,把心放到為鐘家灣代“顏”上。大家自發拿著抹布,一塊一塊地抹去池塘圍欄的灰塵和污垢,抹出美好環境;同時,在池塘周圍鋪上真草坪,成為了暖陽下的好去處,幸福生活由此而來。
人改善環境,環境滋養人。環境的顏值改變了,人的顏值也隨之而改變。“看到白白凈凈,整整齊齊的池塘,我整個人的精神狀態比以前都好了不少!”八十多歲的鐘道義爺爺發自肺腑地說道。
(群眾參與改善池塘環境)
(拓寬鐘家灣道路的施工現場)
我的“地盤”我做主
“這條路一直是一個老大難,現在大家生活都好了,每到過年,灣里的后生從外面務工回來,兩輛車實在是不好會車,不是你退我進,就是你進我退;要是能拓寬這條進出灣組的道路就漂亮了。”鐘家灣一組組長鐘學華在灣組會上強烈地呼吁,大家一致認為的確是這樣。
俗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方便群眾出行順心也是實現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怎么拓寬,拓寬多少,群眾說得算。考慮到道路兩邊的農田和原有道路兩邊的樹木,大家一致認為,道路拓寬至兩車可以會車通行,前提是不能破環基本農田;同時,將兩旁的樹木往拓寬的兩邊移栽,通往鐘家灣的幸福大道就這樣迎面而來。
群眾共管是保障。有了參與就有了責任感,集體的東西,大家一起管。在拓寬道路的過程中,群眾踴躍參與,帶上家里干農活的“家伙”,投入到鐘家灣的“一線”;有挑土的、有和水泥的、有搬石塊的,在群眾的手中,鐘家灣實現了一天一個變化。
90后的村主任明素雨說道:“等到過年,兒時的發小和同輩們,在外工作回來,看到家鄉的變化,一定特別特別地高興。一種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涌上心頭,我深刻認識到和父老鄉親們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義的!”
以前,人居環境整治是被動接受,現在,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從“要我變好”到“我要變好”,這個過程在共同締造的實踐中開展并實現,不僅實際環境要變好,愛護環境的意識也要增強;人人養成好習慣,戶戶環境比清潔。
群眾共評是標準。在此之前,縣鎮定期每月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此次共同締造改善灣組環境衛生,開展“我家門前最干凈”采取積分制,成立衛生專班,由村干部、黨員和灣組群眾組成,每周一定期對灣組房前屋后的衛生進行檢查,環境衛生好進行加分,不好進行扣分;將分數在灣組公示欄進行公示,分紅黑榜。獲得的分數可以在村委會兌換生活物資,比如:“大米、油、鹽、洗衣粉...”,扣分的農戶組織周五進行衛生大掃除,只有紅紅臉、出出汗,久而久之,大家就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共同締造變成持久締造。
“咱們獻甲村一直都是全鎮衛生環境好的村之一,現在鐘家灣形成了良好的正氣,大家不比有錢比淳樸,不比高樓比整潔。”村主任陳東洋臉上洋溢著滿臉的笑容。
發揮群眾在一件件小事、一件件身邊事、一件件急難愁盼事上,一起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最終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畫出一幅幅美麗的圖案。
獻甲村黨支部書記徐敏表示:“共同締造會有完成時,但群眾需求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此次共同締造深入人心,大家一起干,最終實現了群眾共享;這樣的場面我感到很欣慰,不斷實現父老鄉親們對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村兩委最大的幸福追求。”
我家門前最干凈
(灣組人居環境整治·碼整齊)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