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適應國家由補缺型福利向適度普惠型福利、單一孤兒集中養育向整體未成年人關愛保護轉變?近年來,湖北省陽新縣未成年人保護中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在該縣民政局黨組的領導下,積極探索工作轉型,走出了一條由單一孤兒集中養育轉變為未成年人關愛保護服務的新路子。
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會議
2021年6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實施,明確民政部門作為未成年人保護的牽頭部門。當年9月,陽新縣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在原兒童福利院掛牌成立。面對單位名稱、服務對象、職能職責的改變,未成年人保護中心有過短暫的困惑。為解決“做什么、怎么做”問題,該縣民政局黨組借助黨建活動、每月固定“學習日”的機會,組織相關干部職工認真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省市相關會議精神,明確工作職責和要求,強化思想觀念轉變和責任擔當。
劉會海到黃石兒童福利院看望托養孤殘兒童
同時,陽新縣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帶著問題深入基層調研,摸清了陽新縣未成年人底數:一是該縣有孤兒、棄嬰68人;二是有事實無人撫養兒童304人;三是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13200人;四是18歲以下未成年人282756人。他們將前三類未成年人歸納為困境兒童,根據民政“救急難、托底線”的基本要求,決定將困境兒童的保護作為工作重點和突破口。
未成年人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與人民利益息息相關。為了把這項工作做實做細,陽新縣政府成立了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副縣長擔任組長,成員單位由陽新縣政府辦等30多個單位組成,制定了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工作規則和聯席例會制度。各鎮(場、區)由民政辦牽頭,設置專職兒童督導員,協調和指導全鎮“未保”工作;村級設兒童主任,負責轄區內情況調查核實、發現報告、應急處置、監護干預、定期探訪等工作。
王英鎮是陽新西南邊陲的庫區鎮,留守兒童較多。為了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王英鎮建立了困境兒童花名冊、基本情況表、定期探訪記錄表,把該鎮每個困境兒童的家庭基本信息和戶籍、生活、健康、教育、監護、保障等狀況全部詳細登記在冊,通過定期探訪動態管理。
為兒童打新冠疫苗
截至2021年底,陽新縣20個鎮(場、區)兒童督導員、349個行政村的兒童主任均配備到位,縣、鎮、村三級“未保”網絡、“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未保”新格局基本形成,有效解決了民政服務“最后一米”問題。
孤兒的養育得到保障后,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就成為工作難點。他們雖然領取了生活補貼,但教育、監護問題仍然存在“短板”,情況堪憂。為了更好地服務這個最困難、最脆弱的特殊群體,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陽新縣民政局局長劉會海創新思路,決定充分利用原兒童福利院的優質國有資產和護理人員優勢,開設“愛伴童行”助學班。
經與陽新縣教育局協商,陽新縣民政局計劃先設一個初中班和一個小學班。初中班定在陽新縣重點第三中學,小學班定在臨近兒童福利院的奉新小學,并在全縣范圍內印發了招生簡章。此舉得到了社會良好反響,王英、木港、浮屠等鎮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分別進入陽新三中和奉新小學就讀。為解決這些孩子監護缺失問題,陽新縣民政局在學校特聘了心理疏導老師和生活老師,讓這些孩子盡快走出生活陰影,感受大家庭溫暖。
王英鎮有個姓周的11歲女孩,其父患有間歇性精神病,母親離家出走。今年6月,其父精神病發作,在村里逢人就打,當地派出所只得將他送進荻田精神病院,小周成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
陽新縣未成年人保護中心接到報告后,立即上門調查核實,與當地鎮村協商,決定把法定監護人轉移給小周的姑姑。姑姑住在城關,家境也不寬裕,不愿接收。陽新縣民政局社會事務股李股長和陽新縣未成年人保護中心的王主任多次上門做工作,作出生活保障承諾,并將小周轉學到她鄰近的白楊小學就讀;姑姑被陽新縣民政局的真誠所感動,答應成為小周的監護人。
小周遭受家庭變故,有些自閉,完全不與人交流。陽新縣民政局請來心理疏導老師,發現孩子愛畫畫,便循循善誘地讓她畫家里的房子、樹木、花朵等,給她講故事,慢慢打開她的心扉。通過兩個多月的不懈努力,孩子終于說話了,能跟老師和同學交流了,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道。
通過兩年的摸索,陽新縣“愛伴童行”助學班得到了社會普遍認可,基本實現了“法定監護人放得下心、助學兒童成績上得去、社會綜合治理有成效”這個預定目標。(來源:陽新縣民政局 吳華臻、劉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