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來,武漢市蔡甸區充分意識到,生態環境優勢已成為支撐蔡甸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2012年,《蔡甸區生態建設規劃》獲批。該區關停了所有采石場,在武漢市率先開展山體修復,后官湖、沉湖、索子長河、桐湖等湖泊濕地相繼啟動保護工作。
2017年,蔡甸區成為湖北省第一批、也是當時武漢市唯一的省級生態區。
同年,蔡甸區啟動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工作。目前,相關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融合中法生態理念,打造美麗城市“綠心”
中法生態示范城
美麗的后官湖,是蔡甸區的一張生態文明建設名片。如今,正在整治的高羅河,使得后官湖“北擴”至什湖。
位于蔡甸區北部的什湖,正在利用法國的湖泊治理理念和技術,通過湖渠整治、生態修復、智慧水務、海綿城市建設,從而改善水質,恢復濕地涵養功能,為各類生物創造良好的繁衍棲息地,恢復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
什湖所在區域,就是“中法生態示范城”,是國際合作低碳可持續城市發展典范。
“擁山、觀湖、攬江”,是中法生態示范城的生態特色。
這個武漢近郊最大的生態“綠心”,讓中法生態城發展擁有強勁底氣。
去年底,蔡甸區第七次黨代會提出,“未來5年,要堅定不移扛起政治責任,基本建成中法生態示范城”,更是從宏觀層面作出了擘畫。
大筆擘畫生態濕地,鳥兒成為蔡甸“生態招牌”
沉湖濕地,候鳥家園
十年來,蔡甸區充分認識到,濕地是該區最大的資源稟賦。
數據顯示,蔡甸區的沼澤、湖泊、河流、內陸灘涂等天然濕地面積146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6%,數量、面積和濕地保護率均位居全市之首。
其中,武漢的“生態之腎”沉湖濕地,2009年被國際鳥盟列為國際重要鳥類分布區,2013年被確定為國際重要濕地。
因其生態區位重要性,沉湖濕地還被納入《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年—2035年)。
為了保護這塊寶貴的濕地資源,蔡甸區設立了沉湖國際濕地自然保護區,以及相應的管理機構——沉湖國際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大力實施退養還湖(濕)、退耕還湖。2017年起蔡甸區全面取締沉湖濕地核心區和緩沖區內種植、養殖生產經營活動,退養面積7.8萬畝。
大力實施濕地湖泊污染治理,湖泊水質明顯提升。修復退化濕地1400公頃,恢復濕地植物110公頃,補充食物源25.51公頃。
在武漢首次探索建立“智慧濕地”系統,可以通過視頻和音頻識別鳥類,實時監測環境指標,協助調度處置突發事件。
隨著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主要保護對象鳥類數量穩步增長,如今沉湖候鳥數量已達10萬只。
今年11月,《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COP14”)將在武漢舉辦。沉湖濕地,以及位于中法生態示范城的中法半島小鎮濱湖生態涵養帶,將作為大會的觀摩區和示范區。
厚植生態底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蔡甸區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既有“顏值”又充滿了“溫情”。
鍛造優良生態人居,爐房村新畫卷展開
九真山爐房村
“十一”期間,市民喻女士帶著2個孩子,來到蔡甸區永安街道的爐房村休閑游玩。
她很驚訝,在九真山腳下,原來還藏著這樣的美麗鄉村。
曾經,村子后面的山體,開山炸石,山越炸越空,人越炸越窮。
2004年以后,村里停了采石場,開始復綠、修路。
隨著“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爐房村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房前屋后垃圾、雜物被清理,雜亂的旱廁、牛圈、豬圈被拆除,污水進入管網、然后人工濕地被消納,黑臭水體變成生態池塘、生態小河,角角落落的空地完成了綠化,變成了休閑運動的好去處,白墻、藍瓦,村民的房子變得整潔、漂亮……幾年來,爐房村8個自然村灣,全部完成美麗鄉村建設。
安居,還得樂業。爐房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軍帶著班子成員,為村民“找事做”……就近與九真山風景區對接,協調村民到景區從事各種服務崗位工作,實現村民就近就業。
同時,鼓勵村民自主創業,發展與旅游相關的果蔬種植、經濟作物栽種,搞起特色林果蔬的“采摘樂”;鼓勵村民拿出閑置房屋或者外租,或者自辦餐飲、民宿、農家樂等,實現增收致富。
爐房村也因此榮獲“全國文明村鎮”、“全國人居環境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爐房村,因先輩們在此設爐冶煉金屬而得名,如今仿如“鳳凰浴火”一般,村灣的人居環境變了模樣。
良好的生態,進一步拉動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一幅新農村建設新畫卷,在這里徐徐展開。(通訊員徐敏、麻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