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 (通訊員:程運)“山水綠洲下沉黨員物資配送4人組為您服務:2-1001 (1件) ,11-1702 (3件) ,......已送達各棟樓下,請根據外包裝樓層房間號,佩戴好口罩有序下樓領取!”林峰社區山水綠洲小區的業主微信群里,不時地響起密集的消息提示音,這是一條條物資配送消息。民以食為天,陽新城區實施臨時管控措施以后,小區下沉黨員物資配送組實時配送,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傾情貢獻力量,贏得了廣泛贊譽。
12棟2000人,配送服務全覆蓋不遺漏
該小區實有樓棟12棟,總戶數1522戶,實住戶數1200余戶。經前期日常工作摸排,和近期核酸檢測數據得知,減去出遠門務工和常住鄉下的人口,仍有2000余名常住居民,是該社區最大的居民集中居住地。
因第一次臨時管控消息發布及時,封控時間不長,各家各戶都提前準備了充足的生活物資,所以前期物資配送需求不大,零星的配送服務,雖沒有安排專人但也能滿足。
隨著新冠疫情防控形式越發嚴峻,第一次臨時管控并未解除,接著就是又一輪為期5天的繼續臨時管控。規模如此龐大的小區,居民的生活物資需求必須重視起來,亟待解決。
縣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林峰社區疫情防控總指揮長徐國梁在分析研判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時,及時敏銳地關注到了這個問題,要求社區根據實際,科學調配精干力量,同時征求下沉黨員意愿,號召黨員干部主動擔責,成立小區下沉黨員物資配送組,全覆蓋服務小區12棟樓2000余人不遺漏,確保全體居民臨時管控期間吃得飽、穿得暖。
1組4個人,老中青齊上陣不掉隊
就這樣,11月27日,4名下沉黨員告別原崗位,毅然站了出來,山水綠洲小區下沉黨員物資配送4人組正式成立。
“物資配送,是個辛苦的活兒,你們好樣的。同時承接小區內外,風險極大,請大家做好防護措施,為自己負責,為廣大居民負責!”縣財政局下沉社區第一書記劉海峰特意叮囑道。
來自中國工商銀行陽新支行的60后陳智軍,是一名58歲有著36年黨齡的的老同志,也是一名退役軍人。11月21日以來先后參與值守、協助核酸檢測、為居民買藥等。是組內的老大哥,干勁絲毫不比年輕人差,開起配送物資的小電三輪很穩,是小三輪的掌舵者,為年輕人作出了表率。
國家稅務總局縣稅務分局的70后下沉黨員徐挺生,周末連著兩天協助東岳社區組織居民做核酸檢測,接著就接到下沉通知,直接在小區10棟門口站起了門崗守起了樓。戴著眼鏡,斯斯文文,話不多,做起事來絕不含糊,毫不猶豫承擔起了壓車卸貨的重任,是物資配送組的中堅力量。
羅丹,是縣司法局的80后下沉黨員,也是物資配送組唯一的女同志。做事風風火火,巾幗不讓須眉。周末在橋南社區協助開展核酸檢測,接著就投入到小區的出入通道卡口,協助查驗核酸碼、行程碼、健康碼等。配送了3天物資,30日封控在家,如今封控行將結束,已迫不及待準備繼續戰斗。
縣財政局是林峰社區的結對單位,該單位80后下沉黨員明振祥,本來就在小區包保了60戶,參與小區疫情防控更是義不容辭。連著兩個周末先后在排市高速卡口、社區值守,11月21日來到小區8棟卡口,守護全縣為數不多的高風險區之一。接貨分類標記,理貨幫忙上車,及時在微信群推送消息。
7天1491件,風雨雪無阻保配送不間斷
一開始,在商家送貨高峰期,面對堆積如山的生活物資,件件翻小票查找收貨人,送達樓棟后,居民也不方便識別自己的物資,各方都費時費力。配送組及時思考對策,督促商家在外包裝上用記號筆寫上樓棟房間號,送達后再在微信群發布通知,科學優化配送流程。居民有序下樓隨到隨拿,節省了時間,降低了聚集風險。“這個辦法太好了,外包裝寫上樓棟房間號,不用翻小票了,一目了然,大家都省時省力!”好又多超市送貨員工許大姐感嘆到。
在周邊商家和小區居民中征集購物車、電動車、小拖車、電三輪等,豐富了配送形式。附近樓棟用手提或用購物車推煤氣罐等大件用小拖車拖,藥品、海鮮等緊急、時效要求高的物資用電動車加急配送,物資集中不怕壓的用電三輪按樓號順序統一配送。組員密切協作,配送工作有條不紊。
11月29日至12月1日,雨雪、冰凍大風、強降溫天氣發生,最低溫o°C左右,全城迅速進入速凍模式。等不來風和日麗,配送組就穿著雨衣,一頭扎進風雨雪中,干得熱火朝天。衣服濕了,鞋子濕了,都絲毫動搖不了配送的決心,也感動了小區居民,微信群里一片贊譽之聲。
從11月27日到12月3日,整整7天,從不間斷。第1天,206件;第2天,198件;第3天,205件;第4天,203件;第5天174件;第6天249件;第7天,256件。7天共配送1491件。每一件配送信息都被詳細記錄,為商家偶爾因標號錯誤找回商品提供了便利。縣財政局下沉社區第一書記劉海峰知道后豎起大拇指點贊,并道“辛苦了!”社區黨總支書記吳莉也對物資配送組的辛苦付出表達了感謝。
今日是參與此輪疫情防控的第14天,是物資配送的第8天。此時正值中午,雨浙浙瀝瀝下個不停,物資配送組依然在忙碌著,小三輪載滿物資、載滿希望,駛向一幢幢樓棟,為小區2000名居民撐起了一片天。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