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以前在樓上經常看到橫七豎八的電線,現在小區電改、水改后,我拍視頻發抖音,好多人給我點贊。”近日,湖北省洪湖市一建公司生活小區居民陳先生笑著說。
從“臟亂差”變成“凈暢美”,建于1985年的一建公司生活小區如今呈現一派新面貌。曾經該小區因年代久遠,道路破損,管線老化,居民亂搭亂建,導致公共空間逼仄,停車位緊缺,這不僅嚴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還暗藏許多安全隱患。
舉賢聚士,共謀改造大計
“王生國這個人吃得苦、耐得煩、能奉獻;劉同玉可厲害了,修門窗、換龍頭,都不在話下。”居民們提起他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建立業委會是小區改造的第一步。洪湖市住建局入戶走訪后,了解到近300戶的小區里,有王生國、劉同玉、楊代華等熱心快腸的居民。經社區、街道辦事處指導和業主推選,今年3月20日,小區業委會正式成立。
業主商量舊改事宜現場
為了解居民需求,一建公司的黨員干部和該小區業委會委員們挨家挨戶收集、匯總居民意見建議;創建業主微信群,鼓勵年輕業主在群聊中踴躍發言,大膽提出改造方案;采用投票機制,把呼聲最高的訴求擺到桌面上。
該小區一位業委會委員說:“小區改造既要滿足居民需求,又要考慮可行性和經濟性;既要解決困難,又要考慮公平性和公信力;既要美觀,還要考慮便捷和實用價值。大家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反復修改,最終拿出令大伙滿意的方案。”
急人所急,開啟改造航程
小區改造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如何化解這些阻力,開啟小區改造新航程?業委會委員站在居民的角度,為他們思忖考量,解決其后顧之憂。
“誰拆我水池,我和誰拼命!如果拆了,我的魚喂在哪?我的生意還怎么做?”該小區內一餐館的負責人在露天水池前大聲呵斥。
黨員干部和業委會委員們隨即了解到該水池被其私人占用多時,還曾出不菲之資修葺過,于是將心比心,急人所急,在餐館二樓一角落為其安置一個魚池。該負責人親自敲下違建水池的第一塊磚。
業委會委員上門征求董爺爺小區改造的意見
“我不搬!我年紀大了,子女都在深圳,爬樓不方便,就住這屋!”居民董爺爺撐著自己搭建的小屋門,寸步不讓。
“董哥,小區建好了,你可以下下棋,健健身,爬樓沒問題的”“老董,樓上住著沒潮氣,少蚊蟲,你住習慣就好了”“董叔,米油這樣的重物,我們幫你搬”……業委會委員們的一聲聲一句句暖到董爺爺心窩里,他樂呵呵地搬進眾人粉刷一新的樓房里。
推陳出新,共建美好家園
改造前
洪湖市住建局用“硬設施”提升“軟環境”,在一建公司生活小區開展“三網”改造、道路硬化、外墻美化,規劃停車位,配置充電車棚,建設休閑區域,順利拆除小區地下室6個,停車棚3個,水池1個。
小區改造后
小區環境變好了,居民住得更安心。為持續“扮靚”小區,該小區業委會鼓勵居民參加環境衛生、家風、公德等共評活動,并將評比結果在小區公示,讓居民成為“共同締造美好家園”的“主人翁”。
洪湖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小區改造還在進行中,文藝、體育、文化類的配備正在策劃、完善中,我們積極踐行‘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五共理念,計劃形成‘事事有人想、事事有人干、事事有人管’的小區治理格局,最大程度激發居民建設小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追求硬件完美的同時,打造精神富足的和諧大家園。”(來源:洪湖市住建局、通訊員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