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我想進去玩!”在黃石市黃石港區公園路旁,高高豎起的工地圍擋顯示此處正在施工中,一位小朋友卻拉著媽媽執意從門上的一個方形小口向內張望。
順著小朋友的視線望去,藍、紅、黃、綠等鮮艷、明亮的大色塊“蹦入”眼簾,圍擋內部別有洞天,儼然是個充滿趣味的兒童樂園,難怪他不肯離去。“小朋友,廣場還沒建好呢,等開放了歡迎你來玩。”黃石港區建設區工作人員見此連忙上前解釋,原來這里是正在升級改造的青山湖廣場。
融入市民生活 建設15分鐘健身圈
環顧廣場四周,一面靠著青山湖、大眾山,另一面則是林立的高樓,與廣場隔著一條馬路的就有順佳四季花城、鑫發家園小區等,住著如此密集的人口,卻沒有一個大型的公共健身休閑場所。
原青山湖廣場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因建設年限久遠,廣場設施廢舊功能配套設施欠缺。“說是個廣場,其實只有些簡陋的健身器材,大部分是荒地。”居民們忍不住抱怨。
兒童樂園
隨著黃石港區老舊小區改造計劃持續推進,城市逐漸更新,人居環境一天比一天更好,同時也對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全民健身運動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如何擴大公共活動空間、建設“完整社區”,成了黃石港區建設局重點攻克的新難題。
該局主動作為、精心謀劃,經考察發現,青山湖廣場周邊輻射黃石港街道、沈家營街道、花湖街道,涉及黃石港社區、青山湖社區、黃印村社區、延安嶺社區等9個社區、黃石中山小學、七中、湖北師范大學等5所學校,惠及5萬余人,該區域的居民通過步行或騎行可在15分鐘內到達公園。
因此,黃石港區建設局于今年2月啟動青山湖廣場改造工程,為居民打造“家門口”的運動場所,該廣場面積達4萬平方米。建成后將助力黃石港區推進“15分鐘健身圈”建設,讓市民快樂運動、享受運動。
功能設施齊全 打造全齡友好型廣場
從設計方案開始,黃石港區建設局廣泛收集居民意見,以板凳會、入戶走訪、問卷調查等形式,與居民群眾面對面交流。
“我國第一個國家級乒乓球訓練基地就在黃石,我們廣場怎么能沒有乒乓球臺”“社區老年人多,要多建點健身器材”……根據收集來的居民意見,黃石港區建設局針對各個年齡段的特點,規劃了步道、健身設施、老年健身區、兒童游樂區和籃球場等,力求打造出一個全齡友好型廣場。經過大半年的改造,這座設計時尚大方、功能設施齊全的廣場即將完工。
籃球場
進入廣場內部,第一塊區域便是兒童樂園,有游戲沙坑、塑膠爬坡等,留有足夠大空間,供孩子們奔跑嬉戲。
廣場毗鄰青山湖,與大眾山隔湖相望,為了不辜負這番美景,改造工程修建了一條長達500余米的親水棧道,行至其間,便可盡覽湖光山色。沿著步道往里走,依次是黑色石子鋪就的健身區域、紅綠相間的籃球場、5v5足球場……幾乎每個年齡段的居民都能在這找到適合自己的健身場所。
能呼吸會喝水 變身海綿生態公園
青山湖廣場設計秉持著體育健身品質、生態景觀綠地等一體化的建設理念,廣場內部合理進行植物配置,增加觀花、色葉植物品種,豐富低矮灌木及地被花卉層次,形成渾然一體、層次豐富的綠色生態景觀,既是健身廣場,也是城市中心的大花園。
棧道
而這些綠化不僅具有欣賞功能,還能幫助廣場“呼吸”。原來,黃石港區建設局利用廣場內部自然下陷的地形,將其建造成一個海綿調節池。廣場上的綠植通過過濾、凈化雨水,鎖住水分,綠化帶底部還有著可以“過濾水”的植草溝,遇到暴雨時,多余的水會順著植草溝流進調節池。
為了進一步完善廣場的海綿調節系統,該廣場地面使用的是透水材料,使得雨水可以通過鋪裝結構往地下滲,并建設雨水收集管網,將雨水通過管道收集到調節池,從而消除傳統硬化路面鋪裝導致城市降雨地表徑流增加等問題,同時能保護地下水、維護生態平衡。
“這個池子里的水并不是‘死水’,我們還在其中安裝了管道,將其和青山湖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微型水循環。蓄存后,這些雨水還能被再次利用來澆灌花草、清潔路面等,加以循環利用。”工作人員介紹。
結束青山湖廣場之行,那對母子仍在廣場外逗留。“我們就住在對面小區,過條馬路就來了。等廣場建好,孩子們有地方玩,我們也有地方健身,大家都很期待!”媽媽抱著孩子,露出一臉幸福的笑容。(來源:黃石港區建設局 通訊員李佳賓、余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