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浪滾、紅薯甜、雜柑紅……深秋,五谷豐收,瓜果飄香,呈現出一幅多彩的豐收畫卷。在黃石市陽新縣浮屠鎮下李村的田間地頭里,農民正揮汗如雨享受辛勤耕耘帶來的喜悅。
下李村鳥瞰圖
“以前哪有這新時代‘富春山居圖’呀!”下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尚明看著眼前美景,感慨萬千。漫步下李村山水之間,產業興旺,景色宜人,滿目美好。
時間撥回兩年前,下李村既是村集體經濟為“零”的欠債村,又是 “三類村”。該村792戶3560人,建檔立卡脫貧戶80戶294人。
“現在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這些變化得益于陽新縣檢察院的幫扶。”李尚明說。
黨建廣場,提振百姓“精氣神”
走進下李村“黨建主題廣場”,“喜迎黨的二十大,滿目皆是‘中國紅’”“先鋒譜”“廉政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規民約”“家風家教”等,一面面設計唯美的造型圖案,讓村民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曹中啟督導環境整治
“這黨建主題廣場建得真好,不僅早晚能跳廣場舞、散步、打球……還能學習黨史知識。”老黨員李名玉帶著孫子來到新建成的廣場,連連稱贊。
“黨建主題廣場”開闊整潔,黨的政策宣傳深入人心。近年來,下李村在陽新縣檢察院的指導、支持和推動下,著力打造了集黨員教育、文化宣傳、體育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黨建主題廣場”,把黨建陣地建到老百姓家門口,以黨建引領提振村民“精氣神”,助推鄉村振興。
陽新縣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曹中啟時常深入駐點的下李村“零距離”傾聽群眾心聲,“面對面”解決“共同締造”的難題。他指導下李村以創建“黨建主題廣場”為切入點,以黨員亮身份、重溫入黨誓詞、村干部公開承諾、整頓“軟懶散”作風等作為落腳點,精準聚焦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增強了黨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35歲的黨員、咸寧建筑商戴希彪在黨支部的動員下,離鄉不離心,向下李村捐款捐物3萬元。
傳輸帶分揀雞蛋
“感謝陽新縣駐村工作隊送來資金解難題,不然,我家飼養蛋雞哪能收入100多萬元。”成茂養殖合作社的負責人張成茂說。此前,他家的雞舍坍塌,“天災”讓他差點想要放棄。正值困難之際,陽新縣駐村工作隊介紹陽新縣銀行送來資金90萬元,解決了張成茂的燃眉之急。
今年夏秋,陽新縣經歷“超長”大旱,農作物與天爭水。駐村工作隊和下李村兩委千方百計籌資金,建造大王垅等3座大型提水機站,讓400畝香稻、200畝柑橘喝上“救命水”。
陽新縣檢察院駐下李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曹中陽,已辦退休手續,可下李村群眾再三向陽新縣檢察院請求,硬是將“群眾眼里最親的曹書記”留了下來。
8年來,曹中陽駐村駐心駐真情,由脫貧攻堅轉戰鄉村振興,他牢記使命,彰顯一片丹心,造“綠色”產業,結“彩色”碩果,讓“墊底村”變成“先進村”。
特色產業,鋪就村民“致富路”
“‘紅美人’10元一公斤,諸位盡情采摘。” 黃石市、陽新縣兩級人大代表、巾幗模范、下李村沁園家庭農場主人王水星一邊幫客人采摘“紅美人”,一邊忙著接電話,“對,‘紅美人’熟了,您過來采摘吧。”
走訪柑橘種植戶
2019年,王水星投入300萬元,聯合5戶脫貧戶拓荒種植“紅美人”260畝,帶動56名村民家門口就業,每位村民的月薪達2400至3600元。今年“紅美人”試掛果,王水星的農場可收入100多萬元。
進入金秋,下李村田竹、楚派、華瑞等18家種養合作社,社社開張、戶戶帶笑,果蔬口感好、價格親民。
柑橘采摘
“這下李的‘紅美人’讓人一吃就忘不了,我們又來采摘了。”陽新市民李愛琴已經徹底被眼前的美味征服了,她手腳麻利地穿梭在柑橘叢中,不停采摘中意的“紅美人”放進提籃里。
“戶戶是股東,家家有收益。”陽新縣檢察院駐村工作隊隊員黃建強介紹,在陽新縣檢察院的指導和幫助下,下李村充分挖掘土地資源,推行“黨支部+龍頭帶動+合作社+土地入股+勞力參與”模式,發展陽新柑橘、桃李、葡萄等680畝、中藥材300畝、香稻1300畝、花卉苗木100畝、香稻800畝、生態“軟黃金”養殖600畝、生態“玉子”養殖32萬只等,帶動2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月薪可達2200至3800元。
“我投資入股合作社當股東,土地流轉得租金,就業領薪水,收入更加多元化,日子越來越有奔頭!”50歲的脫貧戶方儒香高興地說。
環境共治,共筑群眾“宜居園”
“開始要拆時,我心里還是有點舍不得。”58歲的村民戴征仁說。他有一套上世紀70年代自建的“連三間”,十多年沒有居住了,“陽新縣檢察院駐村工作隊隊員琚道順同志三進家門‘講政策、談危情、話共建’感動了我,最終還是支持拆除了。”
下李村踏橋戴灣,拆除7棟隱患“空心”危房,如火如荼地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村內戴家湖清澈見底,硬化平坦道路通到了家門前,“幸福塘”碧水連天、村莊干凈整潔,“硬化、綠化、美化、亮化、文化”的“五化廣場”正在建設之中,綠樹成蔭花香四溢。
“人居環境治理,‘五共’畫出‘同心圓’。”下李村副支書、副主任戴征貴介紹,陽新縣檢察院“一班人”輪流蹲點,指導推行“村黨總支+黨支部+黨員小組+群眾家庭戶”模式,“共同締造”落地見效,合力共筑美好家園,形成村民自覺維護村內衛生,垃圾得到了及時清理,村內綠化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望得見藍天白云,看得見綠水青山。
下李村新建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暢通“斷頭路”、拓寬“循環路”、構筑“機耕路”、接通“自來水”、架起“連心橋”、打造“幸福塘”、營建“衛生室”、開展“廁所革命”……一件件實事好事,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順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生活環境變美了,鄰里關系更融洽了,百姓的日子越過越舒心!”說起現在的生活,80歲的老黨員李性滿心喜悅:“以前,晚上‘黑麻麻’,灣組‘臟亂差’;現在,路燈似‘月亮’,村莊如‘都市’。”
下李村新的氣象在形成,新的期待在萌發。整治人居環境,創建美麗鄉村,下李人主動作為、奮發有為、擔當善為,驅活共同締造“一池春水”,譜寫著鄉村振興嶄新篇章。(曾甜甜、吳華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