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直整潔的主干道路、寬敞嶄新的文體廣場、劃分整齊的停車位……在改造后的黃石市黃石港區高專小區內,可以深切地體會到一座城市的更新,不僅體現在拔節生長的高樓大廈中,也彌漫在溫馨有序的老舊小區里。
這幅幸福生活新畫卷背后,離不開黃石港區干群齊心共同締造。從改造前期的“板凳會”到改造后期的“自管組”,高專小區居民在黃石港區建設局的引領下從“要我改”轉變為“我要改”,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的氛圍。
問計于民 “板凳會”上傾聽民聲
高專小區建成于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因建設年代久遠,建筑破舊、路面破損較為嚴重。今年7月,黃石港區響應群眾需求,啟動該小區改造項目。
改造啟動前,通過發放《老舊小區改造意見征求表》、入戶調查等方式,黃石港區建設局廣泛收集居民意見。為了使改造更好地滿足居民需求,暢通居民發聲的渠道,“板凳會”應運而生——黃石港區建設局不定期組織居民代表、社區、施工方召開四方協商會議。
收集居民意見
“這兩棟樓中間缺少一個停車棚”“路中間消防栓太礙事了,能不能往旁邊移一點”……“板凳會”上,居民們紛紛打開話匣子,你一言我一語地提出小區改造的意見建議。“不限時間、不限地點,只要居民們有想法,大家就搬著板凳圍坐在小區空地上,會議開完,馬上就能開始執行。”黃石港區建設局工作人員介紹。
路面刷黑
改造以來,大大小小的“板凳會”開了十余場,黃石港區建設局工作人員詳細記錄居民訴求,并通過與社區、施工方協商解決了小區拆除違建、路面改造、增設充電樁等多個問題,實現了讓居民的聲音落到圖紙上,把居民的心愿“寫”在改造現場。
以新換心 家門口有了健身廣場
經過近三個月的改造,高專小區改造工作基本完成。近日,黃石港區建設局工作人員開展改造效果回訪。“乒乓乒乓……”還未走進高專小區內,便能聽見乒乓球彈跳不停的聲音,其間夾雜著“好球”的鼓舞聲,小區居民韓阿姨和她的“球搭子”打得正開心。
文體廣場
“好厲害啊,您打乒乓球很多年了吧?”趁著阿姨休息的空檔,工作人員湊上前去搭話。“沒有,有了廣場以后才買的拍子。”韓阿姨揚手一揮,笑著否認了工作人員的猜想,“以前哪有這樣好的地方鍛煉,真是想都沒想過會給我們建這么漂亮的廣場。”
除了乒乓球臺,小區內還建造了籃球場,鋪上了紅、藍、綠的塑膠地墊。完善的運動設施不僅造福高專小區居民,還吸引了附近小區的居民。“疫情原因,很多公共體育場都關門了。聽說高專小區新建 了籃球場,我就過來看看。”住在隔壁小區的張大爺特意騎車前來打球健身。在灰白的樓宇間,這一抹鮮艷色彩,不僅扮靚了小區,更點亮了居民們的幸福生活。
改造前,小區里只有一些簡單的健身器材,公共空間停滿了車,居民沒有休閑娛樂的地方,也不愿意下樓。立足“完整社區”理念,黃石港區建設局在改造中,并不止步于完善基礎設施,更致力于為居民打造宜居的生活環境,合理利用閑置空地,為居民開辟健身休閑運動場所。
“現在,每天晚飯后都有很多人下來玩,孩子們在籃球場上到處跑。”韓阿姨退休多年,晚上也不愿和孩子們“爭搶”乒乓球臺,就和幾個姐妹們一起買了彩帶,晚上在旁邊舞一舞。描述起多彩的退休生活,韓阿姨眉飛色舞,連連為小區改造成果點贊。
群策群力 “無人管”變成“人人管”
建好還要管好,如何讓無物業管理小區居民生活得更舒心,是一道基層社會治理的“必答題”。高專小區以改造提升為契機,在“硬件”升級的基礎上,及時配套“軟件”服務,黃石港區建設局引導小區居民代表組建自管組,形成了黨員當先鋒、居民全程參與的黨建引領自我管理工作機制。
規劃停車位
通過召開居民代表會,自管組對經費使用、日常管理監督等事項作出規范,小區門衛室外懸掛著一塊黑板公布居民代表會議決定。9月以來,青山湖社區積極開展小區文明創建活動,高專小區響應號召,自管組組織居民籌措資金,小區每戶居民集資100元用于清潔樓道、美化環境、增設晾衣架等。
目前,高專小區管理逐漸步入正軌,居民通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參與小區管理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自管組組織居民開展垃圾分類、創城、創衛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形成了“居民自治、多元共治”基層市域治理的良好氛圍。
黃石港區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牽頭,青山湖社區引導協助,小區居民積極參與,在共同締造這張“網”上,老舊小區改造每一方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坐標”。未來,該局也將持續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力度,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協調多方力量,不斷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來源:黃石港區建設局 通訊員李佳賓 、余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