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慶豐收,唱響喜悅歌。9月26日,記者到黃石市陽新縣白沙鎮,進鄉村、到地頭、訪農家,傾聽百姓生活的巨大變遷,感受鄉村振興的堅實力量,探究陽新縣衛健局駐村工作隊助力五珠、榮山和金龍三村的振興“密碼”。
“高質量”促進特色產業發展
當天清晨,在陽新縣五珠村反季節大棚蔬菜、竹蓀、苧麻及水果種植示范園,記者看到40多歲的陳新江和員工正忙著采摘竽頭等無公害蔬菜,并迅速包箱、裝車,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衛健局駐村工作隊基地調研
陳新江告訴記者,2019年,他在五珠村創建了500畝蔬菜示范園,帶動24戶脫貧戶就業,月薪2200-3600元。蔬菜示范園里的蒜苗、甜葉菜、紅蘿卜等有機蔬菜定點送湖師等12所大學,美味竽頭等按浙江金華訂單種植,除此之外,這里的有機蔬菜還持續不斷地銷往九江、黃石、武漢等全國各大城市。僅去年一年,蔬菜示范園畝均純收入達1萬多元。
陽新縣五珠村黨支部書記兼主任陳細祥介紹,在陽新縣衛健局駐村振興工作隊的支持下,該村兩委積極推行“黨支部+合作社+產業基地+農戶”模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加速鄉村振興步伐,用勞力、資金和土地入股等方式發展新型產業示范園,為農民拓寬了長期穩定的增收渠道。近年來,該村通過金財合作社,發展苧麻400畝,讓36戶脫貧家庭勞力在家門口就業,月薪2200-2800元。
養豬場
陽新縣衛健局駐五珠村第一書記兼振興工作隊隊長陳祥說,該村延伸苧麻產業鏈條,把麻骨和麻殼變廢為寶,大力發展麻菇。“朵朵麻菇,滾滾財富”,成為脫貧戶的“搖錢樹”,今年已生產8萬多棒。此外,村里有油茶360畝、雜柑160畝、竹蓀40畝等,分別屬于16個農業產業合作社,流轉土地后的農民,在得到租金的同時,還可以入股合作社,端上分紅的“金飯碗”。
30多歲的馬曉偉返鄉創業,投入2800萬元建起生態“寶強”養殖專業合作社,養蛋雞20萬只,帶動18戶脫貧戶就業,戶年均收入3-5萬元。
“昨天,我家第3季苧麻賣了1噸多,收入19600元,加上頭季、二季苧麻,共收入8.3萬元。家庭富了,想要什么就去買什么,這日子才叫幸福哩!”脫貧戶劉秋香高興地說,在龍頭大戶帶動下,不僅給脫貧戶帶來了“白銀”,還帶來了“真金”,更帶來了富裕的新生活。
“補短板”推動鄉村宜居宜業
在陽新縣白沙鎮榮山村牧源山莊,50歲的莊園主人劉細送告訴記者,他2019年發展桃李45畝、去年養殖山羊300只,土雞1200只,收入15萬元,今年的收入比去年還要多。
油茶基地
夕陽西下,夜色彌漫,田野空曠靜寂,而陽新縣白沙鎮榮山村119盞路燈全亮了。在燈光照射下,環村水泥路面照得雪亮,還能清楚地看見四周田園機耕路和村組道路阡陌交錯如一張網,車輛可從不同的道路開回自家門口。在文化活動廣場,安裝了各式各樣的健身器材,四周則被紅葉石楠、桂花、玉蘭、紫薇等映襯得美如畫卷。
“以前路不通,種出的麻菇不好賣。現在水泥路修好了,村里整潔了不說,10萬棒麻菇不僅好賣了,還俏了,關鍵是價格也提上來了。同時,還帶動30名‘5060’農民就業,月薪2000-2800元。”陽新縣白沙鎮榮山村豐收合作社吳風建高興地說。
陽新縣白沙鎮榮山村黨總支書記兼主任劉彥林介紹,在陽新縣衛生局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榮山村依托山場廣袤、土地肥沃優勢,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野菊花110畝、雜柑90畝、香稻1000畝等和福順養殖合作社等11家合作社,同時惠及89名“老弱病殘”勞力在家門口就業,幫助65戶脫貧戶增收。
在野菊花產業園,脫貧戶秦傳剛一邊除草一邊笑著說:“每天都有活干,一天80元,加上土地和資金入股分紅,我家真正過上‘吃穿住’不愁的好日子!”
陽新縣衛健局駐村第一書記兼鄉村振興工作隊長俞禮義說,駐村工作隊攜手村兩委推進“人居環境整治,裝扮秀美庭院,完善基礎設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力補齊村路、水、電、網、“塘庫堰渠溝”水利等農村基礎設施,及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衛生室、學校等管理服務方面的短板,不斷推動鄉村振興,構建宜居宜業,讓提老百姓感受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變漂亮”打造生態美家園
在多元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陽新縣金龍村更是榮獲“陽新文明村”“陽新縣美麗鄉村樣板村”“黃石市生態文明村”和“湖北省綠色示范村”等榮譽。
農村小洋樓
鄉村振興,首先是改善農村居住環境,金龍村加快道路、水利、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漫步金龍村,記者看到棟棟農家小洋樓上都安裝了太陽能。
“現在好方便呀,只要有太陽,一年四季都能洗澡,這‘廁所革命’前,我想都不敢想喲!”金龍村村民陳靜說。
“以前,白天道路土拉拉,晚上四處黑麻麻;現在,黝黑的柏油路通村莊,一盞盞路燈似十五的月亮!”村民桂蓮說。
沿著四好農村路,進入村文化廣場,“明天更美好”五個大字金光閃閃。因勢造形的村文化廣場,四周由喬、灌、花、草等多樣化植物群落組合搭配,層次豐富,綠意融融,再加上籃球架、乒乓球臺等各色健身器材,為金龍村增添了不少現代人文。
通過筑河堤、護山坡、清淤泥等一系列護理措施,金龍村長樂港的水清了、岸綠了,引無數人停步留影。
陽新縣衛健局駐村第一書記兼鄉村振興工作隊長闞緒鳳介紹,該村建起了500畝生態產業園和100畝花卉園,園里栽滿了櫻桃、蜜桃、楊梅、枇杷、柿子、桑葚、金針、蓮子等樹木及經濟作物,掛在樹枝間的五彩果兒十分亮眼,吸引四面八方游客前來采摘。
陽新縣金龍村黨支部書記兼主任洪苑剛表示,駐村工作隊讓該村發生了“三變”,舊金龍村開創了“新天地”,“土地”變成 “股份”、“農民”變成“股東”。如今,39名“5060”脫貧村民在家門口穩定就業,月薪達2000多元,并帶動脫貧戶99戶,人均年增收2100元。同時,1700畝產業園成為農民“聚寶盆”,1800畝油茶樹變成村民“搖錢樹”,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滋潤,生活越來越舒心。(通訊員黃陽、羅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