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教學總在前沿、抗洪搶險立下三等功、義務獻血堅持二十載;精于技術,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崗位上,創學校多項第一;擅于思考,推行案例教學,大膽嘗試多學科融合;抗疫志愿沖在一線……
“因為我是人民教師,我是黨員。”在咸寧市實驗小學,沖在最前面的一定有個微胖的身影。他就是45歲的咸寧市實驗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王亞平。
做信息學科開拓者
教學機器人編程
1997年9月,從華中師范大學信息技術系研究生畢業的王亞平,到咸寧市實驗小學任教,當時,很多同事都以為,這個熱門專業的重點大學畢業生,一定干不長,但沒想到,王亞平一干就是25年,為基礎教育貢獻了整個青春。
“我還記得,當時學校雖然建有微機房、開有微機課,但實際上只有個別會打字的老師,只是帶著孩子們學學開關機、五筆輸入法。”王亞平回憶說,那時雖然起步很難,但看到孩子們對計算機很感興趣,他也樂在其中。
當時,計算機教學剛剛進入中小學課堂,作為全國首批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的咸寧實驗小學,同樣面臨缺乏專業技術教師的支持。到校之后,王亞平充分利用自己大學所學CAI輔助教學專業知識,制作出咸寧市第一個Authware電子課件,并幫助多個學科教師在湖北省甚至是全國優質課競賽中取得好名次。
二十一世紀邁入互聯網時代,可學校經費困難,難以滿足計算機教室升級改造。為此,王亞平便和同事一起動手,利用暑假開展改造。“為了省錢,能干的都自己干,教室裝修、網絡布線、軟件安裝、電腦組裝……我還曾因安裝電腦桌忙了一個通宵。”王亞平笑著回憶。
有了硬件支持,還有王亞平的傾力投入,咸寧市實驗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在當地一直走在前列。2008年,王亞平被評為湖北省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優秀教師。
做融合教學探索者
3D打印模型設計
2015年,王亞平又有了新任務,學校將3D打印教學任務安排給了他。當時,3D打印課程在高校才剛起步,中小學基本沒有實例可供參考。王亞平不僅查閱大量資料,還走進華中師范大學、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學習,并根據小學生的認知度和學校實際情況,在咸寧市中小學中第一個開設了3D打印課程。
2018年,教育部全國3D打印實驗區落地咸寧,咸寧市實驗小學成為第一批試點學校,王亞平是該課題組的核心成員,并承接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子課題《3D打印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應用案例研究》。2019年,由他完成的教學設計《生活中的信息技術》在“全國優秀教學設計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由他設計的“中小學校本課程走班選課系統V1.0”,也取得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專利權。
如今,咸寧市實驗小學3至6年級均開設有3D打印課。在3D打印課上,王亞平帶著低年級孩子體驗“神筆馬良”的神奇,帶著高年級學生則學習建模等前沿技術。在教授3D打印課時,他還融合了語文、歷史、科學等多個學科,三年級學生語文講到趙州橋,他便領著學生打印了一個縮微版趙州橋;六年級科學課講到地球形狀,他又與學生一起建模……
王亞平不僅全身心投入學校教育教學,還多次參加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舉辦的名優教師送教下鄉活動,把優質資源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各鄉鎮農村學校。
做黨員先鋒踐行者
抗洪搶險三等功
課堂之外,王亞平更是充分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1998年,長江流域爆發特大洪水,長江干堤赤壁段險象環生,當得知學校要選派突擊隊支援赤壁時,王亞平主動請纓:“我年輕身體好,讓我上!”
當時,正是王亞平參加工作后迎來的第一個暑假,但他沒有休息一天,而是到抗洪一線奮戰了43個晝夜。
1998年8月1日晚,嘉魚簰洲灣長江干堤潰口,咸寧市實驗小學相關負責人關心堅守在赤壁干堤上的王亞平,想勸他撤回去。但他卻說:“現在是最危險的時候,也是最需要人的時候,我必須堅守!”就這樣,他繼續與守堤人員一起堅守在抗洪現場扛沙袋、堵管涌……當年,王亞平被授予抗洪搶險三等功。
抗洪救災結束后,在和其他抗洪人員一起去篩查血吸蟲病的時候,王亞平卻“順便”獻了一次血,也開啟了他持續獻血二十多年的奉獻人生。據統計,至今他已經累計獻血16000多毫升,并先后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咸寧市“無償獻血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獻血中的王亞平
“能夠有機會幫助別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2020年疫情發生后,王亞平安頓好僅僅6歲的女兒后,又主動報名成為一名抗疫志愿者,并全身心投入到社區防控一線。今年8月初,王亞平再次擔任學校疫情防控志愿突擊隊隊長,再次下沉社區,一直忙到開學。
作為一名教師,王亞平始終踐行為人之道,從師之道;始終篤信不忘初心,以高尚的師德、敬業的精神、奉獻的行動, 樹立師者風范,憑著執著追求和強烈的任感,不僅將青春奉獻給了三尺講臺,更把滿腔熱血獻給了公益事業。(通訊員曉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