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2日,記者獲悉,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動本土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自四月中旬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文化館組建工作專班深入全縣8個鄉鎮場,對已命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及其傳承人開展拉網式全面復核。這是該縣自開展"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學習教育活動后,溫泉縣文化館為補齊工作短板、激發非遺活力實施的又一重要舉措。
自治區級格斯爾傳承人青德力格(左二)和他的弟子(左四)
據了解,溫泉縣自2008年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和設置專門工作機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取得顯著成效,該縣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旅廳命名為"蒙古族短調民歌之鄉",查干屯格鄉被自治區文旅廳命名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20年12月,"蒙古族短調民歌"上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自治區級庫克爾制作技藝傳承人沙瑪(中)
截至目前 ,該縣共有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技藝、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習俗等縣級以上非遺保護項目33項、傳承人31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1項,自治區級非遺保護項目5項、傳承人4名。
縣級哈薩克族那烏魯孜節傳承人庫拉西(左二)
為跟蹤掌握非遺保護項目及傳承人的準確信息和傳承現狀等相關情況,推動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數據庫建設以及規范化科學化管理水平,溫泉縣文化館在此次行動中,通過實地走訪和現場復核,對所有非遺項目和傳承人進行了高像素錄制和精細化采集,并對非遺項目的主要內容與表現形式、特有知識和核心技藝、帶徒授藝以及參加公益性宣傳活動等相關情況進行了復查、核對和梳理。
據悉,下一步,溫泉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將對傳承人的履職情況進行全面評估與細化考核,建立獎優罰劣等激勵機制促進傳承傳習工作常態化開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該縣發展全域旅游增值賦能。(通訊員萬國清、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