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近八旬的鄭德富是棗陽市財政局18年前退休的財政干部、高級農藝師。幾十年來,無論是在工作崗位,還是光榮退休,鄭德富總是初心不改,熱心助人,憑著扎實過硬的理論功底和果樹栽培技藝,無私播撒愛心,貼心傳授技藝,助力扶貧攻堅,幫助很多果農走上了致富路,用實際行動譜寫一曲夕陽紅的贊歌。
潛心鉆研種植技藝
棗陽市地處湖北省西北部,四季分明,雨量適中,適宜多種水果種植,這也為農民脫貧致富開辟了一條門路。但是由于果農缺乏技術,不懂管理,一直沿用“老黃歷”種植模式,導致成片果園多年瘋長不豐產,投入大把的票子、滿載的肥料,卻換來一堆堆“柴禾”。
鄭德富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懷著對事業執著追求和對廣大農民無限熱愛的初心,發誓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徹底改變這一現狀,讓更多的果農盡快掌握栽培技術,共同富裕起來。
“富口袋首先要富腦袋”,鄭德富深信這個道理。他曾經在鄂西北果樹研究所從事果樹研究工作20余年,雖然對果樹種管有深厚的功底,但為了對果農高度負責,鄭德富也經常“充電”和提升。他自費訂閱10余年果樹專業技術書籍,潛心鉆研,反復實踐。經過多年努力,他摸索總結出了一套適合在棗陽市種植梨、蘋果、葡萄等水果抽槽的“干挖干填法”和幼樹結果、長樹兩不誤的快速培育措施,一舉解決了幼樹遲結果、果樹大小年及病蟲防治等方面的難題。
但另一方面,果樹瘋長的問題又擺在他的面前,鄭德富在實踐中找答案。經過反復實踐,鄭德富又摸索發明了應用礦物元素配制的“MA異花疏果劑”和果樹控旺藥劑“MA促花壯果素”,以及葡萄“1.2.5”的修剪方法等,果樹瘋長的問題迎刃而解,這些方法曾在70年代得到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多個專家和教授的好評,并列為教材之用。
鄭德富的科研成果,為社會創造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也為棗陽市的果農們帶來了新的希望。為了用理論指導實踐,他還將從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的多項成果,精心編印成《果農之友》廣為發放。《果農之友》以其內容豐富、涵蓋面廣、語言簡練的特點深受廣大果農喜愛,讓果農“一看就懂,一干就會”。
鄭德富(左)現場面授桃子梳果技術
傳經送寶田頭地邊
18年前,鄭德富是一名農財專管員,專門負責棗陽市農業財源建設的技術指導,走到哪里,他就把技術傳授到哪里,山崗平原,城市鄉村,田頭地邊,花前樹下,到處都留下了他瘦弱的身影和深深的足跡。
為了科學規劃果樹種植,他信心十足地為果農們筑下了“一年栽苗子、二年結果子、三年數票子”的脫貧致富夢想。為了把夢想變成現實,鄭德富幾十年如一日,走遍了棗陽市600多個行政村,行程10余萬公里,駐點新市、鹿頭等地,一干就是10年。鄭德富進駐之前,那里的果園畝均年收入不過1000元,經過他的傳授與指導,果園畝均年收入超過3000元。
熊集村是鄭德富1995年傳技扶貧的一個聯系點。該村地處崗地,土質適宜,適合果樹種植,且交通便利,農民熱情高。鄭德富順勢引導,因地制宜,提出了“典型示范,引爆發展”的思路。第一年,他苦口婆心地引導村組干部和積極分子們帶頭吃“螃蟹”,示范種植新品種近300畝,并在種植管理、配方施肥、剪枝打岔等多個環節邀請村民到場觀摩。
三年后,鄭德富提出并規劃的設想終于變成現實。村支書馬明財6畝收入18000元,村民葉大學8畝收入24000元,還有……都比種植大田農業每畝高出2000元。村組干部嘗到了甜頭,而曾經“提心吊膽”的村民再也坐不住了,紛紛邀請鄭德富到家里“做客”傳技。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在通往熊集、梁集、耿集的鄉鎮公路沿線,果農種植的優質蘋果、桃、梨等品種面積超過3萬畝,并輻射到周邊三個鄉鎮。如今,果農腰包鼓了,臉上笑了。
2002年,退休后的鄭德富本可以停下來“歇歇腳”,但他的扶貧熱情更高了,以往的扶貧點不僅沒有丟,而且又增加了不少。熊集村果樹專業戶許桂元,前營村村民楊老八,吳店花屋脊村村民柏洪海、陳士鍵,太平鎮草店村民王洪偉,財政局楊檔扶貧點上的果農們等,都是鄭德富新發展的“客戶”,總數超過40家,種植面積超過6000畝。平林鎮方家灣村村民史國升自豪地說:“我采用的就是‘鄭氏修剪法’,已經嘗到了甜頭,所以不少果農都在拜我為師!我要感謝鄭老干”。
在鄭德富的耐心指導下,他所服務的果茶園如今變成了生態產業園,禿嶺荒山也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花果山”。
“成名”后的鄭德富各種榮譽也接踵而至。1996-2001年,他先后被襄陽市委、襄陽市財政局、棗陽市政府授予優秀共產黨員、農村財源建設十強育財能手、支農標兵等榮譽稱號。2021年,鄭德富“退休不退志,再度夕陽紅”的事跡,還被呈報并推薦至棗陽市,擬將被棗陽市委組織部、棗陽市委老干部局授予“離退休干部風范長者”榮譽稱號。
鄭德富(中)傳授果樹修剪技術
無私奉獻不計回報
“不忘初心,服務于民”,鄭德富始終把這一信條銘記于心,出門不管遠近,他總是隨身攜帶剪子、鋸。遇到果農正在作業,他就湊上去“把脈問診”,了解情況,并因勢利導,對癥下藥。看到果農技術不到位的地方,他便拿出工具做示范,并贈送《果農之友》,讓果農好好揣摩研究。
鄭德富的付出都是無償的,大到無數次現場講解會,小到咨詢答疑,免費贈送技術資料等,鄭德富都是自己掏錢。多年來,他義務傳授果樹栽培技術300場,受益群眾3萬人次;自費10000多元,印制宣傳資料20000份,走到哪里,就發放傳授到哪里。
鄭德富給果農們提供的樹苗不計其數,都是他在興隆楊樓村、熊集前營村等基地精心培育的。他僅向平林方家灣村果樹基地就贈送了近7萬株,卻從來未向基地收取過樹苗費、服務費,就連來往的車費也是自掏腰包。
鄭德富有一個習慣,離家10公里之內的地方,就騎自行車;較遠的地方就搭車前往,往往是上午急匆匆地去,下午就往回趕,從不增添果農的經濟負擔,就連吃飯也是一切從簡,不需要做陪。鄭德富這種務實高效作風,深得果農愛戴與敬重。每逢收獲季節、節假日,果農沒有“忘記”他,但都被他婉言謝絕。
鄭德富無私地奉獻著余熱,完全到了忘我的境地。由于拼命地工作,一次意外差一點危及他的生命。2019年4月9日上午,他應邀騎自行車前往環城侯井村種植專業戶朱均河種植的300多畝水果基地義務指導。臨近中午,朱均河一再挽留他吃過午飯后回家,可他就是不聽,在匆忙返程的路上,由于道路坑坑洼洼,車速過快,一不小心讓他連人帶車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昏迷不醒。路過的村民趕緊撥打120將他送往醫院進行救治。
經過檢查,身患高血壓的鄭德富一下子摔成腦溢血,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病情稍微好轉后,閑不住的他又投入到扶貧傳技的工作中。后來,鄭德富先后住了三次醫院,盡管如此,他還是時常牽掛著自己所喜愛的事業。妻子心疼地勸道:“你這么大年紀了,身體又不好,天天到處跑什么?啥時候能夠歇一下,你這個病多危險啊!”鄭德富卻相視一笑道:“老婆子,不要緊,休息休息就沒事了,只要身體允許,我還會繼續干下去的,因為果農離不開我呀!”由于鄭德富的執著,妻子也拿他沒有辦法,仍由他來。(通訊員齊平春、許國興、劉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