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1日上午,冬日的暖陽剛爬上樹梢,監利縣紅城鄉仙鶴臺村“村塆公園”聚焦著許多休閑的村民,池塘邊的樹上鳥兒嘰嘰喳喳,墻上一幅幅彩繪讓村舍和諧融入美麗的鄉村風景。
“這個‘村塆公園’以前是老臺子和各家自留菜園,后來由于采光不行,從80年代起一直荒廢,長滿灌木,立項的時候來看現場,走進來都困難。”仙鶴臺村黨支部書記翁建波拿出手機,向農村新報全媒記者展示改造前的照片和視頻。“今年3月動工,7月建成,全村最臟亂的地方,一下成了最亮眼之地。”
翁建波所說的項目,是監利縣正在推進的塆子林改造工程。監利境內水網密布,形成了生長在農村居住聚集區周邊的塆子林。近年來農村交通發展迅速,村民蓋新屋大都選擇在新修公路兩側,過去的“老臺子”周邊的塆子林無人打理,雜物成堆。
為改變這一現狀,2018年初,監利縣委、縣政府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按照“以點帶面、梯次推進、整體提升”的思路,將一個個塆子林建成小游園,打造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塆子林文化。
除雜草、鋪小道、配置器材,孝貴村在全縣率先建成了自己的“村塆公園”。“現在每天都要去公園走一走,鍛煉身體!”村民胡貴承說,大家也不再亂丟亂堆,有了維護環境的好習慣。
仙鶴臺村“村塆公園”建設過程中,村民劉詩虎主動將自家的2畝樟樹苗林納入規劃,“賣樹苗雖然能賺點錢,但哪能換來這樣的好體驗?”如今林子里掛滿吊床,成為村民夏天消暑納涼、孩子們嬉戲玩耍的好去處。
雖鼓勵村村建設“村塆公園”,但該縣堅持有改則改、宜改則改的原則,不搞“一刀切”。程集鎮堤頭村在荷塘上架起棧橋景觀帶,九曲回廊,倒影成趣,游人在河上泛舟,怡然自得;柘木鄉賴橋村從保護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周邊塆子林著手,挖掘優秀民俗文化內涵,增添村落神秘感和吸引力;新溝鎮雙興村沿河邊打造寬幅林帶,建成獨具特色的小游園……
為構建長效機制,監利還出臺美麗鄉村分類創建以獎代補政策,對創建村、示范村、精品村分別給予20萬元、30萬元、50萬元的資金扶持,有力推進了塆子林改造工程。“掃干凈、碼整齊、拆通透、改旱廁、清溝渠、栽滿綠”,穿梭在監利縣各鄉鎮村,隨處可見這“十八字”標語。
2018年以來,該縣共改造塆子林120處,面積1萬余畝,直接受益群眾達2萬余戶、近1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