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4日,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設立社會照護研究中心,為培養護理人才加大研發能力。而前不久,全國首個賽車學院江漢大學中國賽車學院迎來48名首屆新生;全國首批“1+X”職業技能證書試點在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啟動。今年,武漢高校不僅對第三產業人才培養提檔升級,還調整專業結構瞄準產業前沿,貼身為城市發展培養賽車、馬術、照護、烹飪、設計等急需人才。
第三產業人才培養與時俱進
測血糖、量血壓、叮囑按時服藥,12月10日,在白沙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3歲的湖北京山女孩田思思和3名同事一起為社區老人提供專業護理,還不時叮囑老人合理膳食、按時服藥。田思思說,今年剛從武科大城市學院護理專業畢業,便和同學一起找到了這份從事慢性病護理的工作,她們小組4個人要為百名老人提供護理工作。
白沙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王菊香說,社區護理工作專業人才缺乏,今年該中心引進了3名護理專業畢業生,還不夠用。“目前我國有資質的護理員僅30萬,缺口達1000萬左右。”武科大城市學院副院長、社會照護研究中心主任趙光紅教授介紹,該校設立社會照護研究中心順應國家倡導的大健康發展理念,將構建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軌的社會照護教育培訓體系,為中國護理員的規范化培訓提供理論依據,促進“醫院—社區—家庭”三合一的社會照護模式第三產業鏈的發展。
江漢大學針對城市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重點建設應用心理學、社會工作、護理、康復、臨床醫學等專業,形成醫養結合專業群,掛牌設立“武漢市第二老年病醫院”,目前正在推進建設武漢老年醫學中心,未來將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集教學、科研、臨床為一體的老年醫學中心。
另一所城市院校——武漢城市職業學院今年創辦了“1+X”證書試點,直接將學歷證書與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機銜接。該校汽車學院院長張利軍教授介紹,證書是職業能力證書,不同于職業資格證書,必然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改變教學模式,改變學習模式,對未來職業教育人才產生深遠影響。如,試點設立了1+X汽車運用與維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車)職業技能等級的培訓與考核,考核現場便設置了汽車換機油、噴漆配色等汽車維修技能,取得職業能力證書可以直接上崗汽修行業,加速人才培養。
與維修汽車不同,今年江漢大學中國賽車學院首批招收48名新生,專門培養會“玩車”的賽車手。 中國汽車摩托車運動聯合會主席詹郭軍說,汽車產業面臨從傳統工業向先進制造業+高端服務業的轉型升級,急需教育配套產業發展,武漢已經成為未來中國賽車運動的主戰場,具備超千億的汽車文化產業集群的潛能。
調整專業結構瞄準產業前沿
隨著武漢城市進入新一線的發展軌道,對從事第三產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武漢高校調整專業結構,瞄準第三產業前沿育人。
江漢大學對多個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改革。物流管理、旅游管理、金融、市場營銷等專業都把大數據、人工智能元素增加到課程中,向智慧物流、大數據旅游、智慧金融、大數據營銷轉型。
江漢大學教務處處長周昕介紹,該校2019年暫停了15個專業的招生,擴大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網絡工程的招生指標,滿足電信業、計算機服務業的人才需求,同時籌建人工智能研究院,積極布局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產業前沿新專業。
“今年,學校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就業率達100%。這3年來,我們大約有80%的畢業生留在湖北,其中超八成在武漢找到了心儀的工作。”武漢商學院招就處工作人員給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羅列了一張服務武漢第三產業的成績單。
作為湖北省首批省轉型發展試點院校,武漢商學院的人才培養深深地植入武漢這所城市血液里。借助武漢打造“賽馬之都”的契機,武漢商學院的馬術專業脫穎而出,大批專業人才的培養和輸出,為湖北省賽馬賽事監管隊伍建設提供了充實的人才資源。上月,湖北省首支賽馬賽事監管隊伍成立,該校14名學生成功入選。
縱觀武漢商學院的專業設置,從老牌的烹飪專業,到頗具特色的酒店管理,再到新開設的零售業管理,學校的專業大多深耕城市服務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如該校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獨創的“循崗導教2AB”人才培養模式,成為探索應用型高校辦學新思路上的新創模式,為高檔酒店培養了大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