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長江日報12月10日報道,12月7日,第四屆“都市環保杯”環保創新大賽頒獎,135個獎項名花有主,其中5件一等獎作品還與武漢市環保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簽訂深度研發的意向書,意味著大賽仍將繼續前行,致力于將大學生們的創新作品轉化為實用的環保產品。這也正是“都市環保杯”環保創新大賽的初衷。
一等獎作品簽訂深度研發意向書
從2013年開始,“都市環保杯”環保創新大賽已經舉辦了4屆,每一屆都有新的變化,新的發展,新的收獲。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2000余件作品,既是大賽的收獲,也是大賽的基石。
環保創新大賽,本身就是一次突破性的創新之舉,從創辦、接力、持續升級,大賽從無到有,逐漸走進大學生們的心中,成長為一個“青春環保的舞臺”——演繹一幕幕大學生們環保創新、創意、創業、創造的故事。
創建平臺 凝聚社會環保力量
今年6月,第四屆“都市環保杯”環保創新大賽開賽。大賽的平臺更加寬廣,吸引了更多的環保力量加入。
主辦單位是武漢市人大城鄉建設與環境保護委員會、武漢市生態環境局、長江日報,代表了立法、政府、媒體等環保主導力量。
中冶南方都市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四屆大學生環保創新大賽唯一的承辦單位。
據悉,該公司是國家級環保高新技術企業,以設計和研發為基礎,以高新技術及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以優良的管理能力為依托,成為節能環保領域一流服務供應商。他們秉承“領先技術,創造優美環境”的理念,以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為驅動,在國內擔綱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在海外,攜國際一流環保技術闖入“一帶一路”國家,樹立中國環保新形象。該公司曾獲得“湖北省環境保護政府獎”“氣候創興者獎杯”等榮譽。
武漢地區的所有高校都成為大賽的外圍成員,在校園內開展宣傳推廣,助力大賽。其中,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均舉行了大賽的路演,并派出知名環保教授擔任大賽的“創新大使”,面對面指導學生創作作品,大大提升了大賽在全市、特別是高校的影響力。
本屆大賽注入了更新的環保力量。武漢市環保產業協會、武漢市環保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湖北省土壤及地下水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紛紛參與,作為協辦單位——他們發動旗下的機構、企業,從專業指導、深度研發、定向課題上予以支持。
武漢格林環保設施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姜琦、武漢新時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嵬擔當大賽的“創新大使”,從可行性、經濟性上給予學生中肯、實用的建議。
武漢市環保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是高校院所科研技術成果轉化、市場應用的橋梁。中心也將目光緊盯大賽,希望與優秀作品團隊展開合作,以“共同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協同機制,展開深度研發,盡快將創意作品轉化為環保產品。
大學生在修復后的土壤上種上綠植
創造機會 “零距離”接觸環保痛點
創新的火花,開放在現實的土壤上。
大學生的環保創新靈感來自哪里?老師、專家們一致認為,必須來源于對現實環境問題的了解、感受,從環境痛點出發,從問題出發,學以致用,用更新的知識、更多的交叉學科來探尋更新的解決方法。
今年暑期,第四屆“都市環保杯”環保創新大賽首次組織大學生們開展環保實踐,評選出8個高校團隊的活動,并給予資助。
同學們頂著烈日,走進礦山、企業、鄉村,巡走湖泊邊、社區里、城市廣場,開展了生態調查、湖泊保護、綠色生活引導、垃圾分類、環境教育等等活動,掀起了一場熱烈的環保風潮。
暑期環保實踐中,同學們一邊宣傳環保、給小朋友們講環保課,一邊展開深入地調查,看垃圾桶內的垃圾,看湖泊的水質,原來現實的情況與課本上的描述有著很大的不同,面對著一個個復雜、困難的環境問題,他們感受到責任和壓力,堅定了決心——這是必須擔當的歷史使命,應該從現在出發,從身邊的環境問題入手,用創新予以解決,建設美麗家園。
環保大賽的熱浪也吹進校園。大賽分別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路演”,知名的教授、博導與都市環保公司的工程師們高峰會談,放眼全球環境問題,對話學術前沿,從煤的燃燒到礦山綠色開發及修復,一個個對話瞬間打開同學們的視野,創新的火花四濺。路演的現場,一票難求,現場擠得滿滿的。有同學說,這是“與大師對話,與大獎相約”的難得機會。
環保志愿者天興洲上測長江水質
現場體驗活動更是令同學們爭先恐后。長江天興洲上,聽專家講長江,講長江大保護;拿起手機拍江洲上的植物,探尋它們的名字、身世;拎著垃圾袋一路撿拾垃圾,共同立下“保護母親河”的志向。漢江邊的1135修復工地,同學們驚奇地發現,一場土壤復生的“涅槃”大劇正在上演,曾經被污染的土地即將展現出生態都市的容光。
從智慧的碰撞到行動的實踐,大賽給同學們提供了大量的機會,在他們的心中種下綠色的種子,并精心澆灌。未來,這一顆顆種子必將生根、發芽、長大。
創新賽制 擴大影響提升質量
四屆行來,“都市環保杯”環保創新大賽的品牌漸漸形成,影響力也增強了。
在以長江日報為主體的媒體助推下,大賽走出武漢走向全國。本屆大賽吸引了來自廣東、遼寧、云南的高校學生。其中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團隊獲得一等獎,昆明理工大學團隊獲得二等獎。
參賽的大學生也“升級”了,本屆大賽的團隊中多了很多博士、碩士的身影,他們或獨自組隊,或與本科生結隊創作,每個團隊中也是多學科跨界組合,奇思妙想層出不窮,技術創意火花飛揚。
其中的優秀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如PM2.5抓捕器,開創性地運用聲波和化學劑多種技術的耦合,讓細微到可直接鉆入身體的PM2.5團聚“長胖”,方便輕松地抓捕。
研制水中有機污染物的“克星”,將普通物質合成新材料,專門“吃”水中的有機污染物。
穿上一件智能“恒溫衣”,新能源鋰電池可以不再突熱突冷,正常高效地持續提供電力。
設計環保拆房“變形金剛”,消除拆房時的粉塵,還能讓建筑垃圾變成資源。
一套復合系統猶如污染場地的“醫師”,快速診斷、治療,讓傷病累累的污染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這些優秀的作品,看準了現實的環境問題,具有極好的市場前景。
創立聯盟 加速作品變身產品
第四屆大賽將環保創新的平臺進一步延伸、擴大,將幫助、支持大學生“創意、創新、創造、創業”做得更實在、更可操作。
在大賽的指導下、老師們的幫助下,許多同學們創作的作品都申請了專利——發明專利,奠定了進一步創新、創造的基礎。
創新無止境,創造無坦途。一件優異的環保產品,往往需要更長周期的研發,需要更多資金的投入,需要更好實際運用的試驗,這些是一個大學生團隊難以做到的。因此,大量的創新作品,止于設計圖紙,無疾而終。
第四屆大賽提供了一個特別的福利。大賽主辦方表示,將支持優秀作品展開深度研發。
在頒獎典禮上,5件一等獎作品團隊與武漢市環保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簽約,準備繼續投入研發,讓作品變成產品。 武漢市環保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由武漢市科技局設立,團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環保企業、投資公司,共同架起科研技術和市場需求的雙向溝通橋梁,以“共同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方式,提高環保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為武漢環保注入新的力量。
環保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必須久久為功。大賽主辦方表示,大賽將始終不忘初心,勇擔社會責任,展現歷史擔當,繼續搭建起更加寬廣、有力的平臺,為大學生們的環保事業啟航、加油,助力全社會共建美麗中國,綠色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