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縣《詩經》民歌,唐教坊記載的西安鼓樂行樂,9日上午,來自全國五家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的“非遺”名作,在武漢音樂學院濱江校區上演。精致奇巧的古樂器,令觀眾大開眼界。
藝術院校(部分)博物館館際聯合展演,是武漢音樂學院主辦的“藝術院校博物館與‘雙一流’建設”主題系列活動之一。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舞蹈類項目第四期巡展——藝術院校(部分)博物館館際聯合圖文展、藝術院校博物館與“雙一流”建設論壇、主題工作坊等,將陸續開展,來自美國、丹麥等國內外百余名學者出席了9日的開幕式。
開幕式上,武漢音樂學院湖北音樂博物館、上海音樂學院東方樂器博物館、浙江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廣西藝術學院廣西民族音樂博物館的藝術家和演員,分別表演了鎮館之音——“非遺”名作。湖北房縣向壩民歌、《詩經》民歌,浙江龍泉畬族民歌演唱,西安鼓樂、上海二胡演奏,廣西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樂器表演,既有原汁原味古曲,也有時代新歌,各擅勝場,氣氛熱烈。
為讓古樂獲得新生,每場表演前,專業學者做開場“導聆”講解,幫助觀眾充分領略不同地域民族的音樂文化魅力。上海音樂學院東方樂器博物館《天際》中的貴州玉坪笛,早在1915年就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太平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是中國最先獲國際大獎的民族民間樂器。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玉屏簫笛,還是貴州三寶之一。上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將玉屏簫笛作為珍品,贈送來訪的國際友人。
西安音樂學院表演的鼓樂行樂以及篳篥獨奏《雨霖鈴》,據傳譜人、民間藝術家余鑄介紹,在唐代教坊中有記載。和柳永名詞《雨霖鈴》不同,這首《雨霖鈴》是安史之亂后,逃亡途中的的唐明皇,聽著風吹屋檐叮當響,覺得是楊貴妃在呼喚他,便請隨行的樂工記下了曲譜,回宮后擴展成“霓裳羽衣曲”。
據介紹,這些非遺曲目與樂器,也將以圖文形式,在湖北音樂博物館展出,持續到2020年5月1日。10日晚,上海音樂學院東方古樂團還將在編鐘音樂廳上演大型舞臺劇《古樂新聲——陳應時解譯敦煌古譜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