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3日至6日,第20屆中國國際海事技術學術會議和展覽會在上海舉行,該展會開辦于1981年,每逢單年年底在上海舉辦,被譽為國際海事業技術發展趨勢的風向標。今年有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的2200家企業參展,約三分之二為境外企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展會現場感受到,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在智能化方面的探索不斷深入,湖北企業也正在緊跟這一趨勢。
湖北重工業基礎較好,科研院所眾多,其船舶和海洋工程行業有自身的優勢。12月3日,七一二研究所在展會上發布了國內首艘300座純鋰電客船和500千瓦級船用氫燃料電池系統等產品,引領國內船舶綠色動力系統技術新潮流。此外,湖北在大型機械設備上優勢突出,如前來參展的武漢船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能提供各類船用輔機、甲板機械以及海洋起重機、液貨裝卸系統、平臺升降系統等海洋工程配套產品,公司的產品已裝上全世界數千艘遠洋船舶。武漢重工鑄鍛有限責任公司,則是國內船舶行業唯一大型鑄鍛件配套企業,能生產船用軸系和柴油機曲軸等關鍵部件。
記者在展館內發現,在一些企業熱衷展示“重器”的同時,另一些企業更喜歡展示“輕巧”的智能化設備或軟件。如卡特彼勒公司帶來了智能化控制的柴油機系統,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該系統能自動控制柴油機的最佳空燃比,以達到低油耗、低排放的目的。施耐德電氣則拿出了數字化服務方式,通過實時監測船用電氣設備的運行狀況,將數據上傳至云端,再依靠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診斷設備健康狀態,提醒船東及時維護。
智能化設備在船舶導航方面也發揮出更大作用,日本古野公司帶來了AR(現實增強)導航系統,可以在顯示器上投射出船首方向的圖像,并綜合顯示導航信息。記者在演示中看到,即使在大霧中,這套系統也可以將霧中來船的輪廓疊加顯示出來,讓導航超出了人眼可視的范圍。
湖北企業也在船舶智能化設備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武漢理工大學國家水運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就展示了相關研究成果,他們攻克了船舶虛擬與智能駕駛關鍵技術,通過研發“航行腦”系統,讓船舶擁有自主航行所需的感知、決策、控制功能,其成果已在南京、珠海等地有了實船應用。武漢南華工業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則研發了機艙智能技術、駕控智能化技術、智能無人船技術,2017年獲批湖北省智能船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
近年來,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全球造船產能過剩,市場供過于求的矛盾可能還將持續較長時間。湖北船舶和海工裝備行業也在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向高附加值、高技術船型市場進軍,在高端海洋工程裝備、高端海洋牧場裝備、豪華郵輪等領域均有涉足。業內人士認為,除走向高端外,船舶建造、運營智能化成為趨勢,未來也是湖北船舶和海工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