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很多工作完成了目標后,不是一種“終止式”?就是因為它們不是釘一錘子就可以做好的事情,而是要持之以恒、一茬接著一茬干的事業。
湖北日報12月5日報道,武漢市城鎮公廁、旅游廁所、交通廁所、農村公廁、農戶無害化廁所五大類公廁,均提前完成廁所革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考試中,認真的考生做完了,總會檢查好幾遍,確認了再交卷。廁所革命是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短板的重要民生事項,也可以說是一場考試。提前完成目標,沒有實打實的行動和成果托舉,是做不到的。
城鎮公廁目標任務559座,實際完成705座;旅游廁所270座,完成270座;交通廁所5座,完成5座;農村公廁1895座,完成1912座;農戶無害化廁所21.5萬戶,完成22.19萬戶。升級改造是怎么做的,廁所內的便民服務設施是怎么提供的,精細化管理是如何推進的?武漢市提前完成廁所革命三年行動計劃,有指標性數據,也有行動思路和細節。前不久,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檢查組在全國一些地方現場檢查,發現了廁所革命中搞形式主義的問題。武漢切實推進廁所革命,完成目標,殊為不易。對于城市,這是一個民生喜訊。
但我們也要看到,廁所革命完成目標后,仍然需要“現在進行時”。完成目標,對應的是行動計劃的時間要求和硬性任務;仍然需要“現在進行時”,指向的是三年行動計劃的成果融入城市的運轉、群眾的生活,面臨的長期性的建后管理、鞏固成果的問題。目標完成以后,曾經投身三年行動計劃的相關部門的工作并不是就結束了,而是從集中的階段性工作變成了日常工作,群眾感受、社會評價開始作為一種日常機制,持久地檢驗廁所革命的效果。
改革發展中的很多工作,都有時間表,這是對工作節奏、進度的安排和要求。但時間表并不意味著在一定期限內完成了工作,就可以掐表喊停、鳴鑼收兵。比如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這是明確目標。全國陸續有一些地方已經脫貧摘帽,一定程度上說,完成了目標,但這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完成時”。中央反復強調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講的就是確保穩定脫貧和可持續發展的道理。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不論是廁所革命,還是脫貧攻堅,抑或其他工作,背后都是宗旨意識、人民立場、初心使命的體現。為什么來不得形式主義?為什么很多工作完成了目標后,不是一種“終止式”?就是因為它們不是釘一錘子就可以做好的事情,而是要持之以恒、一茬接著一茬干的事業。在這樣的視野里看待完成的目標,就會既有一種在實干中有所收獲的寬慰和自信,也會多一分久久為功、善作善成的清醒。
一張好藍圖、一個好目標,只要是科學的、切合實際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在大的時空方位里去把握,用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去推進,它們就能在“現在進行時”的承接延續中,成色十足地展現含金量,穩定持久地釋放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