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重大基礎設施,是國家重要的民生工程、生態工程、戰略工程。今年12月12日,將迎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五周年。5年來,工程效益怎樣?如何保障調水水質?庫區搬遷移民生活得怎么樣?調水給北方受水地區帶來怎樣的變化?今起,湖北日報開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五周年回眸”專欄,陸續推出本報記者采寫的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12月4日,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柳灘村村民張學誠,打開家中的自來水龍頭,望著清水“嘩嘩”地流淌,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實施農村安全飲水提升工程后,楊柳青鎮的3個村在11月初接入了天津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的管網,3個村2346戶居民從此告別了吃地下高氟水、苦咸水的歷史,喝上了甘甜清冽的漢江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5年來,已有5859萬多人直接受益,張學誠是其中的一員。據統計,5年來,中線工程已累計向北方供水258億立方米,相當于把215個東湖的水量搬到了北方地區。
南水北上改變沿線城市供水格局
截至2019年12月4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已不間斷安全供水1819天。2016—2017年度,凈供水45.15億立方米;2017—2018年度,實際調水69億立方米,提前超額完成年度57億立方米的調水計劃,占計劃供水量的117%,對四省市的供水量均超過年度計劃分水量。
監測結果顯示:通水以來,中線水源區水質總體向好,丹江口水庫水質為Ⅱ類,中線干線I類水質斷面比例由2015-2016年的30%,提升至2017-2018年80%左右。沿線受益城市大大提高了供水保證率,直接受益人口已達5859萬人。其中,河南省1767萬人,河北省1982萬人,天津市910萬人,北京市受益1200萬人。
北京城區南水占到自來水供水量的75%;密云水庫蓄水2000年以來首次突破26億立方米,增強了北京市的水資源儲備,提高了首都供水保障程度,中心城區供水安全系數由1.0提升到1.2,自來水硬度由過去的380毫克/升降低至120毫克/升。天津14個區居民全部喝上南水,漢江水已成為天津供水的“生命線”。河南受水區37個市縣全部通水,鄭州中心城區自來水八成以上為南水,鶴壁、許昌、漯河、平頂山主城區用水100%為南水。河北80個市縣用上南水,在黑龍港流域9縣開展城鄉一體化供水試點,500多萬城鄉居民告別了長期飲用高氟水、苦咸水的歷史。衡水市南水日供應量達8萬立方米,占主城區日用水量的94.1%。邯鄲,鐵西水廠每天供南水18萬立方米,占主城區日用水量的82%。保定主城區南水供應量占日用水量的75%。
按規劃設計,南水只作為沿線城市供水的補充水源。而通水五年的現實是,南水成了受水區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供水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超出了工程設計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