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立醫院,我國醫療體系的主力軍,是醫改成敗關鍵。武漢市醫改10年,激活公立醫院活力,書寫出一份高分的民生答卷。
六種模式激活醫院
武漢是傳統工業城市,鐵路、航運等國企在漢布局集中,企業醫院數量多,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很多國有企業醫院發展一度陷入低谷。
隨著醫改的深入推進,武漢率先在全國開展國有企業醫院改制。一冶醫院按股份制改制成普仁醫院,武昌車輛廠職工醫院按股份制改造成武漢紫荊醫院,東風汽車公司神龍醫院資產整體有償轉讓給協和醫院……
數年間,各改制醫院基本建立起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真正成為獨立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普仁醫院從一家只有500張床位,只服務一冶職工及家屬的企業醫院,發展成為1280張床位的三甲醫院,擁有省市級重點專科13個,一躍成為改制的“全國樣本”。
10年間,武漢市大膽探索整體移交、資產整體有償轉讓、股份制改造等形式,激活了原有的20余家國有企業醫院,曾被國家評價改革“起步早、步子穩、模式多、效果好”。
與此同時,按不同醫院屬性、特色,相繼重組而成武漢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武漢金銀潭醫院等。2012年以來,武漢市中心醫院托管了新洲區人民醫院,協和醫院全面托管江夏、蔡甸、東西湖區人民醫院等。華潤集團與武鋼集團以合資合作成立華潤武鋼醫院,對原武鋼總醫院、武鋼二醫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管理。
六種資源整合模式帶來分子重組裂變般的效果。武漢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一躍成為全國性的兒童醫療保健中心,曾冷清的區級醫院現在門庭若市,遠城區居民家門口即可看上大專家。由于資源整合效應明顯,武漢入選全國首批城市醫聯體建設試點,改革的活力持續顯現。
次均門診費用下降
有改革,就有陣痛和考驗。醫改不僅要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還要建立起維護公益性、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醫院保障可持續的運行新機制。
隨著武漢被確定為國家第三批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一場改革兩年間在部屬醫院、國有企業醫院、軍隊醫院在內的139家各級各類公立醫院全面啟動。
武漢市做起加減法:取消各級公立醫院藥品加成,藥品銷售價格平均下降15%;啟動補償機制改革,2016年來,市財政撥付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補助資金2.38億元。2017年,對市、區屬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造成政策性虧損的平均補償比例達到91.96%,基本彌補了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減少的收入,確保了改革順利推進。
與此同時,調整了2623項醫療服務價格,降低了檢查、化驗類項目價格,調增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項目,調增部分納入醫保支付。
改革不是簡單“加減法”,優化機制才能實現醫院發展。武漢啟動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和章程制定試點、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國家級、省級和市級試點,在13家市屬醫療機構創新設置總會計師崗位,建立科學的績效分配辦法。
在管理體制、補償機制、價格機制等綜合改革下,公立醫院近10年次均門診費用和人均住院費用增幅逐步下降。2019年1月至7月,武漢市屬三級公立醫院次均門診費用和人均住院費用遠低于全國三級公立醫院水平。
就醫需求放首位
改革,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便民惠民。圍繞人民群眾呼聲大的問題,武漢市走上改善醫療服務創新之路。
武漢各級各類醫院門診總量達7808萬人次,等候時間長曾備受抱怨。2015年底,武漢市在全省率先啟用分時預約就診,預約看病最短可精確到15分鐘。目前,共有18家醫院可分時預約。
為滿足老年、行動不便患者的護理需求,武漢市在華中地區率先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試點,手機下單,護士上門。
針對季節變換、疾病發病情況,武漢市動態調整門急診醫務人員、藥房人員,縮短患者取藥排隊時間。針對冬春流感高發兒童患者數量增加,延長兒科門診接診時間,增加住院床位。
門診“一站式”服務、智慧型醫院、志愿服務……一項項改革溫暖人心,不斷提升患者就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