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金融科技要始終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生活作為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科學、冷靜、務實的態度,切實抓住經濟社會和人民群眾最需要的金融服務場景,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應該是接地氣的,從而不斷地去提升金融科技供給對多元化需求的適應性和有效性。”
近日,在由瞭望智庫與《財經國家周刊》共同主辦的“2019中國新金融高峰論壇”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展望了金融科技的未來發展趨勢,并指出,要著力推進制度建設,引導金融科技守正、向善。
金融創新不能脫離實體經濟
“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自金融穩定理事會于2016年提出這一定義以來,全球已在此基礎上形成共識。在今年8月央行印發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里,就對金融科技提出了“四新”,即推動金融轉型升級的新引擎、服務實體經濟的新途徑、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新機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新利器。
李東榮在會上表示,長期的金融發展實踐表明,任何金融創新如果脫離了實體經濟的客觀需求,就會偏離方向、違背規律,從而走向或自我循環、或過度膨脹、或非理性繁榮。只有那些真正符合實體經濟、符合經濟規律、深耕業務場景的金融創新才可能有持續的生命力。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也表示,新形勢下,金融科技新要立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要聚焦優化金融服務模式和豐富金融產業供給,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降低金融服務門檻擴大進服務范圍的作用,為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務。
一些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也為金融科技企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精準匹配滿足多元金融需求
近年來,在政策指引下,金融科技正在安全治理、惠民應用、智慧金融等方面強化創新,以實體經濟多元金融需求為服務目標,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金融科技的發展使得金融服務變得更加高效與靈活,云計算可以更有效地處理龐大的數據信息,人工智能可以識別不同場景的用戶需求,兩者的結合則可以為用戶提供針對性的個性化解決方案。”榕樹貸款表示。
作為一家金融信貸智選平臺,榕樹貸款有機連接了B端金融機構和大量C端用戶,致力于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客戶提供了一套高效便捷的金融產品精選模式,讓有合理貸款需求的用戶可以在榕樹平臺得到授信,最終實現“普惠金融”。
一方面,榕樹平臺能夠通過精準算法,快速幫助金融機構找到匹配需求的借款人,實現高效獲客;另一方面,通過積累的多維度數據,榕樹平臺全面評估不同用戶的違約概率,給出不同的風險定價和預授信,能夠極大降低合作金融機構的不良率。
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轉變,傳統金融單靠“量”的擴張已無法滿足實體經濟多層次、多元化、多類型的金融需求;更為棘手的是,傳統金融資源配置的質量和效率已難以匹配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并因此為產業升級造成較大桎梏。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榕樹平臺的創新意義在于它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實現金融服務中基于的風險定價的精準匹配,把風控前置到營銷端,從而達到金融供給與需求兩側的無縫銜接。未來,榕樹貸款將不斷發力科技創新,始終走在守正向善的發展道路上,讓適應實體經濟發展的多元金融需求得到更好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