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斑塊你會聯想到什么?心梗、腦梗……這些疾病是不是迅速占據了你的大腦。沒錯,斑塊確實和這些疾病息息相關。
斑塊——人體內的不定時炸彈
斑塊的形成起始于血管內皮受損。血管內表面柔軟而光滑的細胞層,受到高血壓、高血糖、吸煙、酗酒、熬夜等的刺激,發生破損而變得凹凸不平整,增大了血液流動時的阻力和摩擦力。在血管不平整的內皮上,大分子的脂肪不斷沉積其上,并不斷通過內皮層向血管內膜中層聚積,進入內膜中層的脂肪不斷刺激吞噬細胞等炎性細胞增生,并吞噬脂肪顆粒,進而受損死亡,形成像粥一樣的脂質化物質,取代了血管內膜中層的正常組織,導致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血管內膜中層脂質化物質集結成團,并被纖維組織包裹便形成了斑塊。當斑塊外包裹的纖維組織較薄且其中的脂質化物質未發生壞死及鈣化時稱為軟斑,隨著纖維組織的增厚及內容物的鈣化,斑塊越來越硬即成為硬斑。這時就需要加強警惕,尤其是發生在動脈血管分叉口,受血流沖擊力較大,導致血管狹窄超過50%以上的斑塊,如果有誘發因素,斑塊的某個部分破裂,就會像火山噴發一樣,誘發一系列的變化,形成血栓,血管被血栓堵塞,就會導致心梗或腦梗發生。目前我國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處于上升階段,患者約有2.9億人,已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負擔。
那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血管內有沒有斑塊呢?
頸動脈——反映血管健康窗口
頸動脈是反映人體血管健康的窗口,位置表淺且固定,檢測正確性高。體檢查頸動脈超聲價值非常大,如果頸動脈出現硬化斑塊、管腔變窄等病變,就意味著其他位置的血管也已經發生了同樣的病變,患者雖然可能沒有什么明顯癥狀,其實心梗、腦梗的發生風險一直在默默地升高。這也是諸多醫院將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納入常規體檢套餐的原因。
在武漢召開的第七屆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運教授指出,在三萬多例動脈硬化患者中進行調查發現,硬化斑塊每導致血管內膜厚度增加一個毫米,心肌梗死的發生率就增長15%。可見早期干預動脈硬化、抑制斑塊形成、縮小斑塊對于心腦血管病的防治意義重大。
如何干預頸動脈斑塊帶來的不良影響?
張運院式在大會上介紹,“應用通心絡干預頸動脈斑塊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發表于國際權威科技期刊《自然》子刊《科學報告》。該研究在全國18個省的35家醫院篩選出1212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發現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通心絡膠囊能夠安全有效地減小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斑塊面積和血管重構指數,且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顯著減少,特別是減少不穩定心絞痛的發生率。這意味著通心絡膠囊不僅能穩定斑塊,抑制斑塊形成,而且能逆轉斑塊對血管帶來的不良影響,減少心絞痛、心梗、腦梗塞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張運院士指出,通心絡膠囊是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病的代表通絡中藥,目前已在臨床運用20多年,每年被數十萬名心腦血管病患者服用。早在2009年,國際權威醫學雜志《美國生理學雜志》就發表了一篇關于通心絡穩定斑塊的基礎研究論文,論文指出通心絡可減低血脂水平并抑制系統性炎癥,增加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防止其破裂。編輯部在評論中評價通心絡“為未來可能發展成冠心病事件的高危患者點燃了希望之燈”!
張運院士進行的1212例臨床循證研究,則為臨床醫生選擇藥物提供了確切的臨床數據,使這種希望變成了現實。該循證研究得出了一系列令人振奮的結果,證實在亞臨床動脈硬化患者中,應用通心絡能夠安全有效地減小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斑塊面積和血管重構指數。頸動脈是人體血管的窗口,與人體各處的血管、微血管是一個整體,這意味著通心絡膠囊不僅能穩定心腦血管及微血管中的斑塊,抑制斑塊形成,而且能逆轉斑塊對心腦造成的不良影響。
張運院士強調,該研究還觀測了亞臨床動脈硬化患者服用通心絡2年后的心絞痛、心梗、腦梗等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結果發現,在常規治療藥物基礎上加用通心絡的治療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7.7%,僅服用常規治療藥物的對照組患者的發生率則高達13.2%,這意味著服用2年通心絡可降低將近一半的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記者黃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