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學生印象中,他是精于教學的良師、真心愛生的益友;在同行心目中,他是教學經驗豐富、科研成果豐碩的辛勤耕耘者。34年的執教生涯,他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工作在三尺講臺上,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澆灌學生的心田,用思政理論啟迪學生的心智,癡心一生只為立德樹人。
他,就是"全國優秀教師"——武漢輕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湖北省示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基地負責人張加明。
張加明
首創"模式":春江水暖鴨先知
自1985年進入高校工作,張加明便一直從事思政課一線教學,他告訴自己:"教師不僅要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職業,更應作為自己的事業,在實踐中提升認識,錘煉教學科研本領。"
2009年,張加明意識到,全國高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雖已普遍開展,但仍處于探索階段,還存在實踐教學的內容不規范、形式單一、學生參與面不廣、教學環節缺乏運行機制和保障機制、教學實踐成果考核評估不足等問題,影響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良性互動、影響實踐教學效果的實現。
于是,他主持構建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12345模式":"1本手冊"即設計制作《武漢輕工大學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學生手冊》;"2個課堂"即課內實踐教學和課外社會實踐相互銜接;"3個結合"即實踐教學結合大學生思想發展軌跡、結合思政課理論教學內容、結合當地豐富的人文歷史教育資源優勢;"4個聯動"即學校黨政領導、職能部門、馬克思主義學院及學生所在院系形成合力;"5個環節"即設計"走訪優秀學長,規劃大學學習""探訪革命圣地,堅定理想信念""躬身社會實踐,增強踐行能力""追蹤成功校友,設計人生道路""走進素質講壇,拓展綜合素質"等五個環節。
該模式自2009年在武漢輕工大學全面實施運行后,被湖北省40多所高校不同程度地學習借鑒,多所高校還專門前往武漢輕工大學"取經"。湖北省教育廳評價鑒定認為:"項目研究創新特色鮮明、可操作性強、運用成效顯著、具有很強的實際推廣應用價值。實踐教學研究創新走在高校前頭,達到國內較高水平。"
2015年,該模式獲批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擇優推廣計劃"培育項目,這是對張加明埋頭教育事業、腳踏實地、扎實苦干最好的回饋。
砥礪革新:教學科研兩開花
張加明承擔著思想政治理論課主干課程的教學任務,先后主講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法律基礎》《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等課程。他認為:"高校教師在課堂上面對的是一個個靈動的、充滿活力的大學生,如火一般的年輕生命異常珍貴。高校教師肩上責任重大,因此更應心存敬畏,把好教學環節的每一道關,上好每一堂課。"
深受師生喜愛的張加明
他在教學中積極開展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運用生動豐富的教學方式,增強課堂"吸引力"和"感染力","到課率"和"抬頭率"一直保持較高水準。張加明提出"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檢驗"理念,通過師生互動、討論式教學、師生共講思政課等方式,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辯論中悟真理、在競爭中找到成就感、在生活中受到檢驗,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獲得感。
張加明的課堂教學深受學生喜愛,多次榮獲武漢輕工大學教學質量一等獎;2003年他被評為武漢輕工大學"優秀教師"和"優秀黨員"、2010年獲得武漢輕工大學"師德標兵"稱號;更早地,他在1997年就曾被評為"湖北省高校思想品德課優秀教師"……
在醉心于教學的同時,張加明對于科研也在孜孜以求,他主持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和平崛起背景下青年學生理性愛國引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彩課件、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論研究》、武漢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學熱與武漢大學生信仰心態研究》、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大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方式方法體系創新研究》等10多個項目的研究,出版專著(合著)5部、教材6部,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CSSCI期刊10多篇)。
張加明撰寫的《個體思想道德素質形成發展規律新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依據》等論文多次榮獲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一、二等獎,他所在的"基礎與綱要黨支部"被評為2018年教育部新時代高校黨建"雙創"工作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
沉浸科研,張加明樂此不疲。他說:"在學習思考的點滴收獲中感受快樂,在對科研理想的追求中實現人生價值。"
春風化雨:始于愛不止于愛
34年來,張加明傳道授業解惑的舞臺既在三尺講臺上,也在生活廣角中。
他滿腔熱情幫學生紓困解難,不僅關心學生的知識學習,更關心學生的人格成長。他長期擔任學校黨校主講教師,引導青年大學生紅心向黨;他作為學校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首任主任,長期開展大學生心理咨詢;他擔任班主任十多年,經常深入學生寢室交心談心,了解學生的困苦,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張加明倡導建立了武漢輕工大學"思政課教師下基層制度",并親自擔任食品學院對口下基層任務,認真開展理論宣講、素質講座、學生課外活動和理論學習小組、暑假社會實踐指導等,全面參與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實踐育人活動,做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他愛生如子,當學生遇到經濟困難時,他毫不猶豫伸予援手;他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聯系勤工儉學崗位、邀請寒假不回老家留漢打工的學生吃年飯、為生病的學生買藥、為受凍的學生送寒衣……
2013年,經濟與管理學院一名學生入學后不久,家里突生變故,早年就遭遇車禍的父親,突發心肌梗塞住院搶救,禍不單行,母親又患上了骨髓瘤需要住院手術。這對本來就負債累累的家庭來說無疑雪上加霜。張加明得知此情后,毫不猶豫地給予了數千元的幫助,并給以精神支撐幫她度過難關。
武漢輕工大學慶祝教師節
時光荏苒,歲月悠悠,34載光陰一晃而過。于他人,每一次的交集或許只是一段段具體而微的人生片段和心靈記憶,但張加明卻用數十年對高尚師德的追尋和踐行,詮釋了什么是當代的"四有"好老師,詮釋了"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德精神內涵,詮釋了一名人民教師能達到的人生高度。他說:"作為學校思政課教師,必須進一步強化使命責任意識,按照總書記提出的'六個要''八個相統一'要求,積極修為,站好三尺講臺,切實承擔好鑄魂育人的時代重任。"
過去,他就是這樣做的;現在,他依然這樣要求自己。(通訊員聶銘靜、攝影朱奧、楊藝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