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進一步支持咸寧開放型經濟發展,促進咸寧高水平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7月16日,武漢海關與咸寧市政府共同簽署了《關于推動咸寧開放型經濟跨越發展合作備忘錄》。武漢海關黨組書記、關長楊杰,咸寧市市委書記丁小強,咸寧市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遠鶴出席簽約儀式。
簽約現場
根據此次合作備忘錄內容,雙方將從咸寧市的地域特點、產業結構和基礎條件出發,在產業扶持、營商環境、項目落地等方面達成共識。
產業方面,武漢海關在確保咸寧智能機電、紡織服裝、機械制造等傳統支柱產業調整優化和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做大做強的同時,將積極扶持咸寧蔬菜、畜禽等農產品以及鮰魚、茶葉、蓮子等特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立出口商品原材料生產基地,開展生態原產地產品認證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工作,并通過加強出口種植養殖基地備案管理、建立健全動植物疫病疫情和農藥獸藥殘留防治監控體系、強化源頭質量控制,幫助企業提高自檢能力,化解技術難題,做強千億農產品加工業、擴大咸寧食品農產品出口規模,提高出口檔次。
相關領導會談
此外,對于符合條件的咸寧企業,武漢海關將優先推薦其在國外注冊,支持和引導出口企業充分利用各類優惠原產地政策,使咸寧出口產品最大限度享受進口國關稅減免。
雙方還將共同推進咸寧進出口商貿項目建設,加快復制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支持申報建設綜合保稅物流中心,支持咸寧市復制推廣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海關相關措施,進一步深化緊密聯系工作機制,優勢互補,攜手共進,共同推動咸寧開放型經濟跨越發展。
作為知名的“溫泉之城”、“茶葉之鄉”,近年來,咸寧市科學定位于“全省特色產業轉型發展增長極”,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壯大特色產業,擴大對外開放,進出口貿易成績亮眼。
今年以來,咸寧市圍繞全省“一芯、兩帶、三區”戰略布局,確立了“133”布局,即“一城引領、三帶協同、三篇文章”的區域和產業戰略布局,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咸寧市實現進出口總值18.5億元,同比增長37.1%,其中出口16億元,同比增長48.8%,增幅全省第二。出口商品集中在紡織服裝、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產業,涉及出口企業近200家,出口主體進一步壯大。
今年以來,武漢海關圍繞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更加開放條件下實現湖北高質量發展”工作部署,以“實施‘三區聯動、四路齊發、五心共建’一項高水平開放工程,開展‘大調研優服務’‘推改革促創新’兩大行動,助推‘湖北對外開放水平、外向型經濟發展、企業經濟效益’三個提升”為總思路,始終堅持把促進咸寧開放發展作為落實“一二三”工作思路和服務湖北發展全局的重要抓手,積極推動有關工作在咸寧落地生根。
截止6月31日,武漢海關在咸寧市共受理報檢 403份;出口主要農產品共計256批,與去年同比增長109%。(通訊員 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