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月光如水/和小河/一起流淌/哦,萬里風沙/一片孤城,茫茫群山/遙遙故鄉……這是曾經的援藏干部、如今襄陽市宣傳干部、詩人劉超創作的關于西藏的詩句。
襄陽籍著名詩人、導演、編劇劉一君評價稱:“劉超的有些詩歌如同電影拍攝,由切至虛焦的部分緩推,然后淡出。三個動作,有效地拋描了一條視線的過程,這種節奏的變化極其緊湊、完整,引人入勝。”
詩人筆下的西藏是個什么樣子?是柔情,是壯美,還是悠遠?劉超用詩集《彼岸》為您解答。2019年4月底,《彼岸》由臺海出版社正式出版,作品收錄了劉超2006年至2016年10年間創作的168首詩歌作品,其中112首詩是作者援藏時創作的。
西藏拉薩布達拉宮
劉超稱,“我最難忘的歲月在西藏度過,雖然工作和生活很艱苦,但西藏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激發了我創作的沖動與熱情。”
“一種溫柔的藍/一種憂傷的藍/一種深沉的藍/一種博大的藍”“那些粗糙的手啊/是花的根,它們像干涸的河床/橫亙于高原之上”……有過西藏工作經歷的詩人、襄陽市文聯副主席宋明發對《彼岸》中的《青海湖》《酥油花》等詩歌感悟頗深。他表示,詩歌是心靈的歌聲,站在蒼茫的原野上,詩人敏感而多思,脆弱而剛強;感受著與時俱變的生活潮流,詩人痛苦而幸福。他稱劉超詩歌既有歷史的厚度,又有對社會現實的感悟。
劉超曾用筆名高辛、藍風、山之南,20世紀70年代出生于湖北襄陽。先后做過建筑工人、工程師、鄉鎮公務員、機關文秘、援藏干部。詩作散見《詩刊》《詩歌月刊》《天津文學》《中國當代詩庫》等。(通訊員 張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