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與陜西省人民政府正式簽署漢江流域(鄂陜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這是湖北省在漢江流域首次簽訂跨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
協議約定,以漢江干流的跨省界國控斷面羊尾為責任斷面,以水質類別和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三項特征污染物濃度改善情況為補償指標,分別計算水質類別達標補償金和特征污染物濃度改善補償金。這是湖北省在補償協議中首次引入污染物濃度改善情況指標,旨在通過區域間聯防聯控、協同共治,持續改善漢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
漢江是長江的最長支流,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其生態保護對于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障國家戰略水源地水質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近年來,湖北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等相關部門積極推進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主動銜接長江、漢江流域鄰近省市,就責任斷面、補償指標、雙方權責等核心要素反復協商,推動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順利簽署,已分別于2022年與長江干流右岸湖南省、2023年與下游江西省、2024年與上游重慶市簽訂了長江干流鄂湘段、鄂贛段、渝鄂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是在長江干流建立補償機制最多的省份。同時,加強省級統籌,引導督促省內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設立省級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獎補資金,2022-2025年共下達獎補資金4.8億元,對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運行和水環境改善情況進行獎勵,有效激發市縣政府開展流域生態補償的積極性。截至3月底,省內已圍繞長江、漢江、清江等重點流域建立補償機制62個,其中,跨市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6個,跨縣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36個,實現全省市級(市、州、直管市、林區)跨市補償機制、縣級(縣、市、區)跨縣補償機制覆蓋率“雙100%”。
隨著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擴圍提質,湖北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的流域治理格局已初步形成,生態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的機制逐步健全,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2024年,湖北省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5.8%,同比上升2.6個百分點,全面消除劣Ⅴ類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