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近8年來,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已成為沿江省市和中央有關部門的高度共識和自覺行動。為更好在法治軌道上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11月25日至26日,第二屆長江大保護司法論壇在武漢舉行,與會專家學者聚焦“長江流域治理法律保障研究”主題,就破解長江大保護中的立法、執法與司法難題提供實踐智慧。
??“魚回來了,江豚也回來了”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湖北是長江干線流經里程最長的省份,自西向東有1061公里。為著力構建長江大保護格局,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倡導舉辦長江大保護司法論壇,形成了《長江司法保護武漢共識》,會同江西、湖南、河南、陜西、重慶等地法院搭建跨省環境司法協作平臺,共同探索長江流域司法一體化機制。通過審理長江保護相關案件,促進長江流域綠水青山的“生態顏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同步提升。
??記者從第二屆長江大保護司法論壇上了解到,長江上游、中游、下游更加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合奏曲”:地處長江上游的重慶,建設50多個生態司法修復基地和巡回審判站點,實現了生態司法修復從“點上開花”到“串珠成鏈”至“熠熠生輝”。地處長江中游的湖北,積極適用補種復綠、增殖放流、認購碳匯等司法措施修復受損生態。在長江重要干支流、“南水北調”水源地設立生態法庭,與長江流域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共建81個司法保護基地。地處長江下游的江蘇,大力實施岸線修復,有效推進產業升級,再現水清岸綠、江豚騰躍的喜人景象。
??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的龍迪,是克萊恩斯歐洲環保協會亞洲區主任、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他說,中國長江大保護的效果很明顯,更多的魚回來了,江豚也回來了。這非常讓人開心,也離不開司法機關作為中國環境污染治理主體的貢獻。
??“中國開展環境治理,不僅對中國人民有好處,對全世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貢獻。”龍迪說,中國環境司法的專門化在世界范圍內都非常獨特,中國模式很值得其他國家學習,亞洲其他國家最近也開始討論環境治理的“中國模式”。
??“生態環境修復責任不能變成‘一賠了之’”
??與會專家認為,當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處于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更需要發揮好長江保護法的法律實施效力。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甘藏春說,長江保護法實施以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開始發生歷史性、轉折性變化。但長江流域涉及19個省區市,在法律實施過程中必然存在跨部門、跨領域、跨地域的復雜法律關系。
??“長江保護法為長江保護提供了完整的法律基本框架,但是它的全面實施,還需要法律法規的配套。因為長江流域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地方法規的配套建設是更為重要的。要積極探索推進區域協同立法,這是降低立法成本、提高立法效率的很好選擇。”甘藏春說,為避免部門地區間的相互損耗,還要不斷完善跨區域部門、高效聯動的司法協作機制,制定共同的執法標準。
??最高人民法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必新認為,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環境資源審判專門化的制度體系,解決司法尺度不硬、裁判標準不一的問題。健全專家陪審員、生態環境技術調查官及咨詢專家庫等制度,為環境資源審判提供專業技術支撐。
??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呂忠梅說,研究發現,在相關案件的審判中,法官關于生態修復責任的理解和責任承擔方式的適用,還與以生態恢復為價值取向的立法目標存在一定距離。有的將永久損害的責任簡單理解為對生態環境的折價賠償,將期間損失片面理解為經濟損失。
??“生態環境修復責任不能變成‘一賠了之’。”呂忠梅建議,認真梳理現有司法解釋和指導性案例,針對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專門出臺司法解釋。加快推進環境資源審判實質性的“刑事、民事、行政”三審合一,促進形成以生態恢復為目的的司法理念,及時糾正環境資源審判中的“一賠了之”。
??協同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
??與會者形成這樣的共識:通過長江大保護司法論壇,聚焦長江生態整體保護,需要進一步加強沿長江流域法院和有關各方的密切合作。探索以生態功能區為單位,實行系統保護和整體保護。探索司法部門同步實行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全鏈條、全要素、全環節整治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武漢大學教授王樹義說,長江流域涉及19個省市,要使《長江保護法》在如此范圍內得到有效的統一實施,本身就不容易。
??“建立一個專門的長江生態法院,打造長江大保護司法保障升級版,顯得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王樹義建議,可將長江生態法院設在武漢,長江干流的上中下游分別設3個生態法庭。3個生態法庭應分別管轄上中下游的一審環境資源類案件,長江生態法院管轄二審的環境資源類案件。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游勸榮說,長江流域是一個整體,長江保護是一個全流域的系統工程。新形勢下,聚焦長江經濟帶建設,落實長江大保護,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通過加強長江大保護的良法供給,健全長江流域執法司法協同共治大格局等舉措,為長江流域高水平保護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司法保障服務。(本報記者閆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