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專項調查的最新公報已出爐。
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消息,《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22年)》日前發布。《公報》反映了2022年長江干流,洞庭湖、鄱陽湖等通江湖泊,大渡河、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和漢江等重要支流的水生生物資源、重點保護物種、外來物種、棲息生境、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等狀況。
《公報》顯示,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值總體仍處于低位。長江干流、洞庭湖和鄱陽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等級為“較差”,與2021年持平,但相較于2018年提升了兩個等級。赤水河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等級為“良”,沱江、嘉陵江、烏江和漢江為“較差”,大渡河和岷江為“差”。長江流域重點物種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推算葛洲壩下中華鱘親魚(性成熟,可參與繁殖)僅13尾,未監測到自然繁殖;長江鱘監測到438尾,均為人工放流個體,無自然繁殖個體。
此外,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監測到外來魚類23種,與2021年相比,新監測到拉氏大吻鱥、短蓋巨脂鯉、云斑鮰、伽利略羅非魚、綠太陽魚和虹鱒等,外來物種種類有所增加,存在一定入侵風險。
《公報》稱,隨著長江十年禁漁穩步實施,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量呈恢復態勢,水生生物多樣性水平有所提升。2022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監測到土著魚類193種,比2020年(同監測點位)增加25種。長江干流科研監測的單位捕撈量比上年增加20.0%。長江江豚自然種群數量約1249頭,與2017年相比,數量增加23.4%,年均增長率4.3%。四大家魚、刀鱭等資源恢復明顯,刀鱭能夠溯河洄游至歷史最遠水域洞庭湖,多年未監測到的鳤在長江中下游干支流和通江湖泊多個水域出現。在棲息生境方面,長江流域水生生物棲息生境狀況總體穩定。長江干流水質為優,干流國控斷面連續3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相比2021年,長江干流在建航道整治工程涉河長度也略有下降。
農業農村部表示,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和科研單位,在持續鞏固做好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的同時,針對《公報》反映的情況和問題,進一步強化保護修復措施,優化調查監測評估,更好地服務支持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根據《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21年)》,葛洲壩下宜昌江段監測到中華鱘繁殖群體規模約為15尾,中游宜昌段中華鱘亞成體1尾,長江干流未監測到野生中華鱘幼魚;長江流域共監測到長江鱘639尾,未監測到中華鱘和長江鱘自然產卵行為。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20年)》顯示,葛洲壩下宜昌江段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產卵活動。2013年至2020年,僅2016年在該江段監測到了中華鱘自然繁殖活動。水聲學調查顯示,葛洲壩下宜昌江段中華鱘繁殖群體估算數量為13尾。在長江中下游及長江口均未監測到中華鱘幼魚,長江口監測到中華鱘亞成體3尾。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也稱,葛洲壩下宜昌江段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產卵活動。水聲學調查顯示,該江段中華鱘繁殖群體估算數量為16尾。在長江中下游及長江口均未監測到中華鱘幼魚,長江中下游誤捕中華鱘亞成體49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