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通訊員:李苑、夏智佳)為豐富東沙花園社區青少年的假期生活,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審美交融碰撞出閃亮的火花,讓非遺煥發出生機,7月10日,梨園街道東沙花園社區聯合武漢博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組織開展各類非遺手工活動。
“編出精彩,共筑童年”
7月10日,暑期托管班組織開展了硬絲編手工課活動。硬絲編是用金屬絲制作藝術作品,屬于非遺文化。一根電線或鐵絲,經過巧手編制,就能變成惟妙惟肖的工藝品?;顒又?,老師一邊給大家做非遺硬絲編文化普及,一邊隨手拈來材料,一根根普通的金屬絲,經過彎、壓、纏、繞,一個穿裙子的“小學生”活靈活現出現在孩子們眼前。孩子們依葫蘆畫瓢,聚精會神,在老師的一對一精心指導下,孩子們完成了屬于自己的硬絲編作品。
“草編之趣,織金色童年”
7月11日,暑期托管班組織開展了草編手工課活動。草編是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手工技藝,是利用各種柔韌草本植物為原料加工編制的工藝品,來源于生活,凝聚著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課堂上,老師首先向孩子們講解草的種類、草編的由來和發展,并展示花瓶、草鞋等編織作品。這些栩栩如生的草編作品極大地激發了大家的興趣,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編出屬于自己的作品。制作過程中,老師耐心指導,悉心講解如何利用棕櫚葉編制小魚,孩子們齊動手,不一會兒,一條條活靈活現的小魚就誕生了。
“約繪紙鳶,放飛童真”
7月12日,暑期托管班組織開展了風箏手工課活動。風箏由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于東周春秋時期發明,距今已兩千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課堂上,老師向孩子們講解“風箏”的制作過程。隨后,社工給孩子們分發風箏及涂色工具,孩子們拿到風箏后紛紛迫不及待的開始為自己的風箏涂色。一筆一劃,勾勒出不一樣的青春色彩。不一會兒,一只只五彩斑斕的風箏便誕生啦。
“匠心傳承,紙藝拾趣”
說到剪紙,你會想到什么?一張紅紙,一把剪刀,一雙巧手?剪紙,又叫刻紙,是一種鏤空藝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7月13日,暑期托管班組織開展了剪紙手工課活動。老師詳細講解剪紙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使大家充分了解剪紙的藝術特色及相關理論知識并將剪紙材料分發給大家,演示剪紙過程。一張紅紙,寥寥數剪后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圖案,充滿趣味的剪紙過程讓孩子們興味盎然,躍躍欲試。在老師的教學引導和鼓勵下,大家手持紅紙和剪刀,沿著輪廓線,仔細、耐心地完成了自己的剪紙作品。
非遺活動讓青少年在制作各類手工藝品中提高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創造力,同時也讓他們近距離觀賞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自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讓非遺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
編輯:曉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