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于第二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和項目命名的決定》,湖北武漢市、襄陽市、鄂州市被命名為第二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宜昌市“創新流域水生態保護綜合執法改革”、隨州市“建設政務服務‘總客服’”、恩施州“創新農民工工資支付法治保障機制”被命名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2021年8月,中央依法治國辦在全國開展第二批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周密部署,省委依法治省辦統籌協調、加強指導,全省各地各部門齊心協力、精心準備。一年多來,經過自愿申報、省級初審、第三方評估、人民群眾滿意度測評、社會公示等程序,經報中央依法治國委員會批準,我省三市三項目獲得第二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和項目命名。
近年來,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將法治政府建設作為全面依法治省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作為法治湖北建設的關鍵環節,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充分發揮示范創建引領帶動作用,堅定不移把法治政府建設向縱深推進,法治政府建設邁上新臺階、取得新成效。
武漢市:聚焦疫后重振,擦亮法治化營商環境“金字招牌”
武漢堅決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金名片”,用“法治引擎”驅動經濟重回主賽道,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營商環境標桿城市。
營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2020年以來出臺營商環境領域地方性法規4件、政府規章8件。對涉及復工復產的117個文件進行合法性審核,建立中小微企業融資綠色通道,提供政策性融資擔保金76億余元。對99部地方性法規、144件市政府規章、1249件規范性文件進行全面清理。全市歸集信用信息6億條,實現信用信息“一鍵式”查詢,2021年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復評。
構建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全市政務服務事項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分別達到79.16%、95.94%、84.38%、99.99%,104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事聯辦”,319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圈通辦”。2021年全國重點城市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評估中,排名第6。推行企業開辦“210”標準(2個環節、1日辦結、0費用),2021年,市場主體總量達到157.23萬戶,新登記26.96萬戶,為歷年最好水平。
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發揮好中國(武漢)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作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2020年以來清理證明事項211項,推出告知承諾的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654項;對全市2015-2020年以政府名義與企業(個人)簽訂的3072份合同進行清理。深化商事糾紛化解和公共法律服務進園區進企業,組建全國首個服務“一帶一路”的專業仲裁院,在全國率先成立銀行業糾紛調解中心仲裁庭,為萬余家民營企業提供“法治體檢”等4萬余次。
襄陽市:注重強基導向,著力提升市域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襄陽市堅持以法治給行政權力劃界限、立規矩,把法治方式貫穿市域治理各方面,全力為民打造幸福之城。
強化重大突發事件依法預防處置。堅持“在處置重大突發事件中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不斷完善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建成華中地區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綜合性公共安全應急體驗館,定期組織全市中小學生、普通市民參觀體驗。
整合地方行政復議職責。經省政府批準成立行政復議委員會,集中行使行政復議權,實行“統一受理、統一審理、統一決定、統一執行”。
著力構建非訴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積極探索行政調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聯動機制,大力推進法律顧問和法律幫扶試點工作,定期開展“律師進社區”法律服務活動,“一社區一民警一律師、一村一輔警一法律顧問”制度全面落實,全市人民調解成功率達97.8%。
鄂州市:精準按下政府職能轉變的“快進鍵”
鄂州市圍繞法治政府建設率先突破的要求,突出抓好簡政惠民,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奮力推動全市法治政府建設邁上新臺階。
政務服務有速度有質量。深化“一網通辦”“一窗通辦”,推廣“一事聯辦”,開展“我要開飯店”等省市試點主題推廣。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業開辦實行“2050”標準,在全省率先開展“一照通”改革試點,率先實現“一業一證”,商事制度改革被國務院督查激勵。
營商環境有創新有效果。連續三年打造全市優化營商環境綜合政策措施升級版,制定156條政策舉措。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在全省率先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推進政務誠信建設,建成政務誠信系統。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四個一”模式在全國推廣。
行政執法有力度有溫度 。率先開展行政執法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明確11類49條舉措,持續提高行政執法效能。開展行政處罰公示信息協同修復改革試點,提高辦事效率和企業滿意度。積極探索包容審慎監管,公布583項“兩輕兩免”事項清單。
宜昌市:流域水生態保護綜合執法改革
宜昌市在黃柏河、柏臨河流域探索綜合執法改革,建立“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流域綜合執法體制,流域綜合執法范圍達到520.3平方公里,為保護水生態注入強大的法治力量。
綜合執法,創新一站式流域管理新體制。以全國綜合執法改革試點為契機,打破行政區劃和部門職能界限,成立“宜昌市河流水生態保護綜合執法局”。經省政府授權,集中行使環保、水利、農業、漁業、海事等部門涉及水生態保護的138項行政執法權。
科學立法,出臺地方性流域保護新法規。頒布實施《宜昌市黃柏河流域保護條例》,構建流域依法保護的長效機制。
水質約法,獨創“雙掛鉤”生態補償新機制。出臺《黃柏河流域生態補償實施方案》,每年拿出1000萬元生態補償金和100萬噸磷礦開采指標,實行水質改善情況與生態補償金、磷礦開采指標分配“雙掛鉤”,以“賞罰分明”激發流域保護動力。
一線護法,打造網格化日常監管新模式。在流域內設立基層執法點,創新“包河流、包片區、包企業”專人專片、專職專責網格監管模式,累計實施行政執法檢查3105次。
全域普法,構建全民化流域保護新格局。探索開展“生態小公民”建設,以小手拉大手推動“生態小公民”向“生態好公民”拓展,發放宣傳資料7萬份,流域沿線普法覆蓋率達95%以上。
隨州市:建設政務服務“總客服”
隨州市探索推行將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引入社會治理,在糾紛化解、法律咨詢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政務熱線“多線合一”。開創性地將分散在各部門的33條非緊急類熱線整合到12345熱線統一受理平臺。設置法律咨詢專線,及時為群眾企業提供法律咨詢,推動解決涉企政務服務、維權投訴及商事糾紛8734件次。
在線咨詢“一步到位”。實行“人工+智能”優勢互補,拓展鄂匯辦APP隨州旗艦店等7類線上渠道,節約辦理時長48%。多樣受理廣泛收集群眾關切,建立完善12345熱線知識庫和專家庫,提升法治問題線上解答率。把熱線訴求接轉作為在線普法、以案釋法有利時機,5年來普法50多萬人次。
便民服務“一次辦好”。量身定制疫情防控、市容市貌等15類專題關鍵要素專欄,對群眾來電快速分送、精準調解。建立現場辦公、差評重辦、壓力傳導等機制,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為企業群眾解決各類疑難、遺留問題3000多件。
法治建設“一體推進”。結合黨員干部下沉社區“雙報到”、紅色物業創建等基層治理工作,推動“網格化+12345”雙向互動、融合聯動,實現社區治理“線上+線下”雙提升。
恩施州:創新農民工工資支付法治保障機制
恩施州創新農民工工資支付法治保障機制,探索實施“1234”保障工作體系,努力破解拖欠農民工工資治理難題。
搭建“一個平臺”,加強依法監管。創新研發并推廣“恩施州建設領域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系統”,實現系統自動監測預警,搭建起政府部門、市場主體、金融機構和農民工共同參與的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監管平臺。
強化“兩大保障”,推進嚴格執法。強化預警監測,對于未落實有關制度或存在欠薪隱患的工程項目,管理系統自動生成預警信息,提示相關市場主體和職能部門及時整改。強化嚴格執法,完善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有效銜接工作機制,讓惡意欠薪犯罪行為受到法律制裁。
完善“三項機制”,實行部門聯動。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定期分析研判。建立追責問責機制,對在治理欠薪問題工作中未履職盡責的單位和個人,依法依紀依規追究責任。建立失信懲戒機制,對建設領域相關市場主體進行動態信用評級,對市場主體失信行為實行聯合懲戒。
建立“四項制度”,開展綜合治理。實施農民工工資專戶制度,破解“無錢發”的難題。實施農民工實名制信息化管理制度,破解“發給誰”的難題。實施農民工工資銀行代發制度,破解“怎么發”的難題。實施欠薪金融授信代償制度,破解“追欠難”的難題。
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于第二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和項目命名的決定》,湖北武漢市、襄陽市、鄂州市被命名為第二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宜昌市“創新流域水生態保護綜合執法改革”、隨州市“建設政務服務‘總客服’”、恩施州“創新農民工工資支付法治保障機制”被命名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2021年8月,中央依法治國辦在全國開展第二批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周密部署,省委依法治省辦統籌協調、加強指導,全省各地各部門齊心協力、精心準備。一年多來,經過自愿申報、省級初審、第三方評估、人民群眾滿意度測評、社會公示等程序,經報中央依法治國委員會批準,我省三市三項目獲得第二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和項目命名。
近年來,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將法治政府建設作為全面依法治省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作為法治湖北建設的關鍵環節,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充分發揮示范創建引領帶動作用,堅定不移把法治政府建設向縱深推進,法治政府建設邁上新臺階、取得新成效。
武漢市:聚焦疫后重振,擦亮法治化營商環境“金字招牌”
武漢堅決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金名片”,用“法治引擎”驅動經濟重回主賽道,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營商環境標桿城市。
營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2020年以來出臺營商環境領域地方性法規4件、政府規章8件。對涉及復工復產的117個文件進行合法性審核,建立中小微企業融資綠色通道,提供政策性融資擔保金76億余元。對99部地方性法規、144件市政府規章、1249件規范性文件進行全面清理。全市歸集信用信息6億條,實現信用信息“一鍵式”查詢,2021年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復評。
構建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全市政務服務事項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分別達到79.16%、95.94%、84.38%、99.99%,104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事聯辦”,319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圈通辦”。2021年全國重點城市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評估中,排名第6。推行企業開辦“210”標準(2個環節、1日辦結、0費用),2021年,市場主體總量達到157.23萬戶,新登記26.96萬戶,為歷年最好水平。
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發揮好中國(武漢)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作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2020年以來清理證明事項211項,推出告知承諾的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654項;對全市2015-2020年以政府名義與企業(個人)簽訂的3072份合同進行清理。深化商事糾紛化解和公共法律服務進園區進企業,組建全國首個服務“一帶一路”的專業仲裁院,在全國率先成立銀行業糾紛調解中心仲裁庭,為萬余家民營企業提供“法治體檢”等4萬余次。
襄陽市:注重強基導向,著力提升市域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襄陽市堅持以法治給行政權力劃界限、立規矩,把法治方式貫穿市域治理各方面,全力為民打造幸福之城。
強化重大突發事件依法預防處置。堅持“在處置重大突發事件中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不斷完善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建成華中地區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綜合性公共安全應急體驗館,定期組織全市中小學生、普通市民參觀體驗。
整合地方行政復議職責。經省政府批準成立行政復議委員會,集中行使行政復議權,實行“統一受理、統一審理、統一決定、統一執行”。
著力構建非訴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積極探索行政調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聯動機制,大力推進法律顧問和法律幫扶試點工作,定期開展“律師進社區”法律服務活動,“一社區一民警一律師、一村一輔警一法律顧問”制度全面落實,全市人民調解成功率達97.8%。
鄂州市:精準按下政府職能轉變的“快進鍵”
鄂州市圍繞法治政府建設率先突破的要求,突出抓好簡政惠民,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奮力推動全市法治政府建設邁上新臺階。
政務服務有速度有質量。深化“一網通辦”“一窗通辦”,推廣“一事聯辦”,開展“我要開飯店”等省市試點主題推廣。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業開辦實行“2050”標準,在全省率先開展“一照通”改革試點,率先實現“一業一證”,商事制度改革被國務院督查激勵。
營商環境有創新有效果。連續三年打造全市優化營商環境綜合政策措施升級版,制定156條政策舉措。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在全省率先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推進政務誠信建設,建成政務誠信系統。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四個一”模式在全國推廣。
行政執法有力度有溫度 。率先開展行政執法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明確11類49條舉措,持續提高行政執法效能。開展行政處罰公示信息協同修復改革試點,提高辦事效率和企業滿意度。積極探索包容審慎監管,公布583項“兩輕兩免”事項清單。
宜昌市:流域水生態保護綜合執法改革
宜昌市在黃柏河、柏臨河流域探索綜合執法改革,建立“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流域綜合執法體制,流域綜合執法范圍達到520.3平方公里,為保護水生態注入強大的法治力量。
綜合執法,創新一站式流域管理新體制。以全國綜合執法改革試點為契機,打破行政區劃和部門職能界限,成立“宜昌市河流水生態保護綜合執法局”。經省政府授權,集中行使環保、水利、農業、漁業、海事等部門涉及水生態保護的138項行政執法權。
科學立法,出臺地方性流域保護新法規。頒布實施《宜昌市黃柏河流域保護條例》,構建流域依法保護的長效機制。
水質約法,獨創“雙掛鉤”生態補償新機制。出臺《黃柏河流域生態補償實施方案》,每年拿出1000萬元生態補償金和100萬噸磷礦開采指標,實行水質改善情況與生態補償金、磷礦開采指標分配“雙掛鉤”,以“賞罰分明”激發流域保護動力。
一線護法,打造網格化日常監管新模式。在流域內設立基層執法點,創新“包河流、包片區、包企業”專人專片、專職專責網格監管模式,累計實施行政執法檢查3105次。
全域普法,構建全民化流域保護新格局。探索開展“生態小公民”建設,以小手拉大手推動“生態小公民”向“生態好公民”拓展,發放宣傳資料7萬份,流域沿線普法覆蓋率達95%以上。
隨州市:建設政務服務“總客服”
隨州市探索推行將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引入社會治理,在糾紛化解、法律咨詢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政務熱線“多線合一”。開創性地將分散在各部門的33條非緊急類熱線整合到12345熱線統一受理平臺。設置法律咨詢專線,及時為群眾企業提供法律咨詢,推動解決涉企政務服務、維權投訴及商事糾紛8734件次。
在線咨詢“一步到位”。實行“人工+智能”優勢互補,拓展鄂匯辦APP隨州旗艦店等7類線上渠道,節約辦理時長48%。多樣受理廣泛收集群眾關切,建立完善12345熱線知識庫和專家庫,提升法治問題線上解答率。把熱線訴求接轉作為在線普法、以案釋法有利時機,5年來普法50多萬人次。
便民服務“一次辦好”。量身定制疫情防控、市容市貌等15類專題關鍵要素專欄,對群眾來電快速分送、精準調解。建立現場辦公、差評重辦、壓力傳導等機制,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為企業群眾解決各類疑難、遺留問題3000多件。
法治建設“一體推進”。結合黨員干部下沉社區“雙報到”、紅色物業創建等基層治理工作,推動“網格化+12345”雙向互動、融合聯動,實現社區治理“線上+線下”雙提升。
恩施州:創新農民工工資支付法治保障機制
恩施州創新農民工工資支付法治保障機制,探索實施“1234”保障工作體系,努力破解拖欠農民工工資治理難題。
搭建“一個平臺”,加強依法監管。創新研發并推廣“恩施州建設領域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系統”,實現系統自動監測預警,搭建起政府部門、市場主體、金融機構和農民工共同參與的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監管平臺。
強化“兩大保障”,推進嚴格執法。強化預警監測,對于未落實有關制度或存在欠薪隱患的工程項目,管理系統自動生成預警信息,提示相關市場主體和職能部門及時整改。強化嚴格執法,完善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有效銜接工作機制,讓惡意欠薪犯罪行為受到法律制裁。
完善“三項機制”,實行部門聯動。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定期分析研判。建立追責問責機制,對在治理欠薪問題工作中未履職盡責的單位和個人,依法依紀依規追究責任。建立失信懲戒機制,對建設領域相關市場主體進行動態信用評級,對市場主體失信行為實行聯合懲戒。
建立“四項制度”,開展綜合治理。實施農民工工資專戶制度,破解“無錢發”的難題。實施農民工實名制信息化管理制度,破解“發給誰”的難題。實施農民工工資銀行代發制度,破解“怎么發”的難題。實施欠薪金融授信代償制度,破解“追欠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