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項俊平)“夏天,桃樹要修剪好,一要剪臂上枝或把陡長的臂上枝折斷,讓營養集中到臂下的果枝;二要控制好肥水;三要把果枝整理到能合理利用陽光,讓每個主枝的側果枝像龜背的布局最理想。”烈日下,武漢農業學會秘書長、農技推廣研究員熊恒多鉆進桃樹林,手把手教桃農科學剪枝,進行技術咨詢和輔導。
6月15日,武漢農學會的專家、企業家深入新洲區潘塘街道管寨村的田間地頭,參與由武漢市科協主辦,武漢農學會、武漢醫學會協辦的大型“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
武漢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陳光勇,市紀委監委派駐市科技局紀檢監察組副組長余正祥,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鄭華、張若光、熊少明,副主席袁艷斌、尤慶亮,以及機關有關部室、武漢科技館、武漢科技報主要負責人,新洲區潘塘街黨工委書記汪文海,新洲區科協黨組書記、主席蔡金蓮等參加活動。
一進管寨村,專家們就顧不上休息,開展各項服務。望著滿頭大汗的熊恒多,桃子專業大戶感激地說,“這個暖民心的活動,真是比太陽還暖和。”
該村種植基地種植了800株梨樹、500株柿子樹、1100株桃樹、1600株果桑樹,還有枇杷、柑橘、櫻桃等,“苗木較小,應該如何留枝?”“果樹多高適宜采摘?”“怎么疏果保證桃子質量?”,熊恒多、萬元香、李晏斌等專家現場一一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我們村是丘陵地帶,除了種果樹,還適合種哪些作物啊?”村書記拉著玉米專家黃平樂的手請教道。黃專家當場送出“錦囊妙計”:“我建議你們種植玉米作物,作為青儲飼料,投入低收益高。”
管寨村脫貧前是市科協的精準扶貧點。市科協聯合有關單位先后投入資金110多萬元,幫助管寨村建造桃樹基地140畝,建造存欄600頭豬舍,并以治理環境、提升形象為切入點,啟動城鄉共建與環境同治,實施村灣改造,休閑文化廣揚、百姓舞臺、村醫務室等基礎建設工程,人居環境全面改善,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此次活動,武漢農學會為村民贈送價值5萬多元的物資,包括特新白玉EF3蘿卜、九月鮮紅菜苔、大葉茼蒿、鼎盛圓球甘藍、華椒十七辣椒、之豇28長豆角、春華大白菜、四月慢、意大利生菜、紅圓葉莧菜、全能菠菜等11種良種。
同時,為了更好地幫助村民種植,緩解化肥價格上漲帶來的種植成本,武漢農學會還捐贈化肥5噸。
由武漢醫學會心血管、內分泌、耳鼻喉、骨科、皮膚和消化6個專科分會專家與綜合黨支部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組成的健康科普志愿服務隊也參加了此次活動。他們為當地150位居民開展義診與科普服務。通過義診,發現很多病癥,現場針對性進行一對一解答,并為他們開出健康“處方”。
武漢農學會副秘書長萬元香,市農技推廣中心李晏斌、李曉燕,合緣生物公司書記楊濤,市種子商會副會長、武漢九頭鳥種業公司總經理黃平樂等出席捐贈、咨詢、服務等活動。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