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記者/文君 向明 通訊員/富貴竹)為弘揚科學精神,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激發廣大學員的愛國熱忱,提升科學素養,10月29日上午,武漢市社區科普大學武昌區分校50多名學員,在陳孝春等多位副校長的帶領下參觀中國建筑科技館。
外形酷似一顆正在發芽的“種子”的中國建筑科技館吸引了大家。這是我國首家以建筑科技為主題的展館,館內設有古代建筑、荊楚建筑、現代建筑、未來建筑等多個展廳。一部中國7000年建筑史,讓學員嘆為觀止。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大家首先觀看了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紀實展,講解員動情的介紹了二座醫院建設情況,重溫了抗擊疫情那段最艱難的時刻,充分感受到建筑人強烈的責任擔當和使命情懷,深刻體會到中國速度、中國力量。每一個人都為中國建筑人為抗擊疫情的無私無畏的付出而感動,更為自己是一個武漢人,一個中國人而驕傲!
隨后,大家參觀了中國建筑科技館。該館是國內首家以建筑科技為主題的展館,設有古代建筑、荊楚建筑、現代建筑、未來建筑等四個展廳和一個科普互動區。
中國7000年前的建筑是什么樣?梁思成發現的中國最早木結構建筑在哪里?曾登上央視《國家寶藏》的“樣式雷”到底是個什么樣的設計?在這里都可以找到答案。我們所熟知的故宮、天壇、頤和園、圓明園、避暑山莊、清東陵、清西陵等皇家建筑設計,在古代建筑廳都能夠了解到許多不為人知的奧妙。
在中國建筑科技館中,與古代建筑展廳相對的,還有一個荊楚建筑展廳。廳里陳列有武當山建筑模型、江漢關大樓模型、漢口的古德寺模型、武大建筑群模型等,展示了自古至今楚人對建筑的探索成果。
通過一個個建筑模型、一件件傳統工具、一段段影視資料、一張張圖片等,運用傳統和現代高科技手段,展示了中國建筑文化的深厚內涵和未來建筑的發展方向。
本次活動以觀摩建筑科技展覽的形式,使大家見證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歷程,感受到了祖國的日益強大,也認識到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學員們懷著極大的興致,認真聽仔細看,不時進行交流探討。
此次活動進一步加深了對我國建筑業行業的認識。通過參觀學習,學員真切感受到科普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加深了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從這次參觀建筑科技館活動中獲取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遠遠高于對科學知識的需求。學員認識到在提高自身素質的過程中,僅僅有科學知識是不夠的,在日常的學習和今后的生活中用科學的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作為行動指南。自覺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無私奉獻、擔當盡責,發揮好為學校的“雙一流”建設發展、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