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改革創新,八成農民脫貧
2018-01-21 09:45:06
來源:今日湖北網

- ——恩施市龍鳳綜合扶貧改革試點建設探訪
- 今日湖北網訊(記者邵貞溪 通訊員王傳普 伍功勛)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志曾于2008年、2012年兩次視察恩施市龍鳳鎮。第二次視察時明確指示:"以龍鳳為點、恩施為片,在扶貧搬遷、移民建鎮、退耕還林、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先行先試"。
- 3年來,在國家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的指導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恩施州、市把"龍鳳試點"建設作為政治任務,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第一民生",瞄準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著力創新體制機制,著力改革扶貧方式,著力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著力放大試點效應,努力使"龍鳳試點"成為讓總理放心、讓群眾得實惠、作法可持續、經驗可復制的綜合扶貧改革先行試驗區。
- 一、"龍鳳試點"三年來的主要作法
- 3年來,恩施州、市按照總理"四句話"的指示,主動作為、先行先試,通過改革創新、精準扶貧,給群眾送出了"醫療救助、教育扶持、產業扶持、低保提標、就業促進、交通服務、安全飲水、住房保障、社會保障、結對幫扶"等十個大禮包,基本解決了"龍鳳試點"群眾"看病難""上學難""就業難""住房難""飲水難""貸款難"等突出問題。
- 3年來,"龍鳳試點"貧困人口由24822人減少到6804人,脫貧比例達到72.6%,2015年底,近8成農民告別貧困。2016年,龍鳳鎮可望實現全部脫貧。目前,"龍鳳試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128元,與2012年相比增長了70.3%,試點區域城鄉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綜合扶貧成效顯著。
- (一)大力實施扶貧搬遷,大批農民換新居
- 恩施市制定落實了扶貧搬遷(一般貧困戶人均1萬元、特困戶人均1.2萬元直補到人)、土地增減掛鉤(退耕后新增土地指標每畝補助不少于10萬元直補到戶)、特色民居改造實物補助三項獎補政策,探索了企業代建、農民自建、政府承建三種建設方式,推行就地集中安置、自主轉移安置、梯次搬遷改造、民政福利安置四種搬遷模式。目前,啟動了5個中心社區、4個安置小區、24個集中安置居民點建設,搬遷貧困戶3800戶(已完成2363戶),大批農民住進宜居新家園。同時加快搬遷安置地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發展配套產業,讓農民既搬得下來,又能找到工作、穩定致富,讓搬遷農戶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 青堡村五間房組村民王祥富,家里5口人,原居住地不通公路,2014搬遷到青堡下壩居民點,占地98平方米新建磚混結構住房一棟,總建筑面積220平方,共用資金22萬元,其中政府扶貧搬進補助5萬,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兌現34897元,新農村民居改造補助3.2萬,自己只出了10萬多點就住進了新房,而且居民點的道路、電力、污水處理、供水、路燈、綠化等基礎設施通過項目已全部解決。搬遷到新居后,王祥富在煙草、蔬菜合作社打工每年可掙1.8萬,老婆開辦農家樂收入1.5萬。原來的房子已拆除并復墾成耕地,3畝坡耕地也實施了退耕還林,栽上了漆樹,他還準備林下發展生態養雞。
- (二)加快推進移民建鎮,建成宜居宜業的小城鎮
- 按照新型城鎮化的要求,規劃推進了龍鳳民族新鎮、龍馬風情小鎮、吉心商貿小鎮建設,引導農民"洗腳上樓""洗腦進城",就地就近市民化,著力建設"新城區、新市鎮、新社區、新市民"。目前,龍鳳集鎮建設大道和沿河大道改擴建、道路黑色化等市政工程已全面完工,龍鳳初中搬遷全面完成,幼兒園、衛生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務設施項目正抓緊實施,4個安置小區建設全面啟動,建成后可轉移安置5138戶搬遷農戶。引進湖北省政府控股的聯投集團投資3.5億元打造集休閑度假、田園觀光、戶外拓展等功能于一體的"龍馬風情小鎮",新建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一所衛生院、48套公租房、一條龍馬大街已全面完工,以吸納農戶就近創業就業的龍馬果茶園、風情園、風情街等項目有序推進,龍馬風情小鎮初具雛形。還圍繞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大力發展生態社區,已對14個集中連片區域進行"六個一"(一棟屋、一院落、一條路、一口池、一塊地、一盞燈)改造,共實施庭院綠化7945戶,通道綠化52公里、溝渠綠化6公里。
- (三)全面提前完成退耕還林,初步彰顯生態與經濟"雙重效益"
- 總理在視察中冒著雨雪爬上遠遠超過25度的山坡,要求在"掛坡地"改種經濟林,地方要加強技術指導。恩施市按照總理的要求,探索建立了"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退耕還林經營發展新模式,引入了德邦、眾森、花枝茶等6家市場主體,發展了洪武、雨臻等9家專業合作社參與新一輪退耕還林,有5000余農戶加入專業合作社,占退耕還林總戶數的98%,實現了農民向股民的轉變。為兼顧好生態和經濟雙重效益,在此輪退耕還林過程中重點選擇漆樹、茶葉等經濟林木為主要樹種,兼種其他適應性較強的樹種。2015年已全面完成3.7萬畝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還林任務,森林覆蓋率提高了7.8個百分點,達到67.3%。按照立體經營模式,在林下套種魔芋、金銀花等經濟作物5000余畝,4000余戶貧困戶每年可從中增收1000萬元。
- (四)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創業帶來農民收入增長
- 總理在視察中說,脫貧致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難點,要下決心、有韌勁,打好這場硬仗。調整產業結構,重要的是創新思維,跳出傳統"種養模式",在創新、改革上做文章。一是加快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創建了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引導農戶對山林、土地、宅基地及其他可依法交易的農村產權進行交易,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資本。目前已實現土地承包權、經營權流轉交易4880畝,實現經營權租賃2.8萬畝,占總面積的60.8%,每年兌現租賃資金1400萬元,規模化發展茶葉3萬畝、煙葉3100畝、精細蔬菜11000畝、特色小水果3200畝、葛根基地1000畝。二是創建培育新型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引進龍頭企業25家,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21家,入社農戶達7401戶,帶動1萬余農民就近創業就業、5102戶貧困戶增收。三是利用信息技術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農民群眾服務,按照"群眾動嘴、數據跑路、干部跑腿"的思路,融合計生、社保、綜治等信息平臺,將29項行政服務事項納入網格化管理,推行網上政務服務,打通了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為農民節省了大量辦事時間和資金開支。按照"互聯網+"的思路,大力實施以"寬帶鄉村"為基礎的"智慧龍鳳"建設,在龍鳳鎮19個村(社區)實現有線電視、寬帶、"4G"網絡全覆蓋,利用信息技術發展新業態,培育新農民。推進電商進村,促進"小商品"與大市場的有機對接。以湖北供銷裕農公司為依托,建成了龍鳳鎮電商運營中心和18個村級綜合服務社,入駐運營中心的電商企業20家、物流企業1家,上架農產品200余種,日用工業品1700余種,累計完成交易額500余萬元,有效解決了農村消費、銷售難題,帶動了農村產業規模化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四是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基本農田整治、煙草配套項目,治理土地28000畝,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效率。五是加大職業技術培訓力度。大力開展科技下鄉、技術下鄉等活動,與湖北省農科院合作建立了博士工作站,聘請陳磊夫院士為當地循環農業健康栽培(種養一體化)的技術指導;加大對農民茶葉、煙葉、水果及養殖技術的培訓和指導,每年開展各類技術培訓100余場次,發放各類書籍、資料5000余份,努力實現每戶至少有一位技術能人的目標,提高農民就業創業能力。六是加大創業就業的扶持力度。積極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技術指導和資金幫扶等方面的服務,簡化審批流程,落實稅收減免政策,目前已有452戶農戶返鄉創業。同時積極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等服務,2015年龍鳳鎮有15708人外出務工創業,人均收入達到32350元。
- 二、"龍鳳試點"三年來的示范效應
- 3年來,恩施州、市牢記總理囑托,探索實踐了一些具有創新性、改革性的精準扶貧舉措,積累了一些精準脫貧的經驗,有的經驗已率先在全州范圍內推廣,有的經驗已得到省委、省政府和有關國家部委的認可。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的核心區和湖北省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恩施州、市把脫貧攻堅當作首要的政治責任、最緊迫的發展任務、最難得的發展機遇,深入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以"龍鳳試點"為契機,由點及面,不斷放大試點效應,在落實好中央提出的精準脫貧"五個一批"的基礎上,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要求,率先立下"軍令狀",率先"掛圖作戰",率先以扶貧實績為主(占70%)考核干部與領導班子等"三個率先",著力在以下七個方面出成果,力爭在全國民族貧困山區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 一是率先探索實施了"大病救助工程"。因病因殘致貧、返貧是造成貧困的重要原因,2014年,龍鳳鎮因病因殘致貧、返貧總人口為2662戶9317人,占總貧困人口的42%。恩施市在"龍鳳試點"設立了貧困群眾大病救助基金,對貧困戶實施以大病救助、大病二次救助、醫療保險為主的醫療救助政策,共實施醫療救助4305戶、6934人。恩施州農村貧困人口中因病因殘致貧的達到了55%,恩施州在總結"龍鳳試點"大病救助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州推廣設立了貧困群眾大病救助基金,力爭在全國民族貧困山區率先探索解決好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難題。州縣財政已統籌安排7000萬元,明年擬再增加3000萬元,大病救助基金規模將達到1億元。目前,全州貧困人口新農合合規報銷比例已率先達到90%以上,患大病的困難群眾得到有效救助,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 例如:三河村患白血病患者、5歲的滕皓陽通過大病救助獲得補償高達128987元。2015年,小皓陽先后兩次報銷住院費,第一次費用187004.05元,獲合作醫療住院補償73503元,大病補償賠付21141元;第二次費用61941.16元,獲合作醫療補償22890元,大病補償賠付11419元。
- 二是率先探索實施了"扶貧助學工程"。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恩施市在"龍鳳試點"設立了扶貧助學基金,共扶貧助學2830戶、5160人,基本解決了貧困家庭學生"上學難"的問題。恩施州在落實好"兩免一補"政策的基礎上,將龍鳳鎮"扶貧助學"模式在全州范圍內推廣,建立了1000萬元貧困學生助學基金,11萬高中階段貧困學生享受了助學資助,7000名貧困大學生享受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基本實現了"不讓一個孩子因貧輟學"的目標,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 三是率先探索建立了金融扶貧新機制。恩施市在"龍鳳試點"探索設立了農民金融互助社,由財政配股、專業合作社入股、與銀行合作的方式形成互助"資金池",社員可按1:5的比例申請貸款,已累計為農民融資1.5億元,幫助農民發展特色產業。在此基礎上,恩施州大力實施金融扶貧,設立了8000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基金,按照1:10的比例放大貸款擔保,2015年貸款規模已達到8億元。目前有貸款意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對象已基本做到應貸盡貸。"十三五"期間,金融扶貧風險補償基金將達到6億元,可撬動扶貧小額信貸60億元,可幫助12萬戶貧困家庭發展產業致富,40余萬群眾可享受到草根金融的陽光。
- 例如:周賢江,龍鳳鎮吉心村返鄉創業人員。2014年11月回村成立恩施市江寧禽類養殖專業合社,先后吸納11名社員。貧困戶饒友象一直在合作社打工,年收入達3.5萬元。2015年11月份,因需要擴大存欄規模,周賢江向金融互助社成功申請扶貧貸款10萬元。目前,他的存欄量從最初的100多只達到了700多只。
- 四是率先探索建立了"旅游+扶貧"新機制。恩施市在"龍鳳試點"區引進湖北省聯投集團打造了龍馬旅游風情小鎮,在14個連片區域按照"六個一"標準大力開展美麗村莊建設,建成了35公里的休閑觀光農業走廊,為困難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了旅游從業人員收入,全鎮510名旅游從業人員總收入達2000萬元。恩施州充分利用旅游資源豐富、集中的優勢,探索出了"旅游+扶貧"的新模式,圍繞建成中外馳名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和華中地區避暑勝地,充分發揮綠色生態和民族文化優勢,強力推進"旅游+扶貧",創新形成了"景區帶動型""鄉村旅游型""富硒養生度假型""創業就業型""產業融合型"等旅游扶貧模式,帶動10萬戶、40萬貧困人口走上富裕道路。2014年12月,全國貧困村旅游扶貧試點工作座談會在恩施召開,推廣了恩施州旅游扶貧的經驗和作法。
- 五是率先探索建立了生態補償脫貧新機制。恩施市在"龍鳳試點"創新退耕還林模式,引入市場主體完成了37000畝坡耕地退耕還林,兌現生態補償5550萬元,在林下套種魔芋、金銀花等經濟作物5000余畝,每年為農民帶來經濟效益1000萬元。恩施州在總結"龍鳳試點"退耕還林工作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了生態補償脫貧新機制,以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森林撫育、低效林改造為契機,大力發展生態果園、生態茶園、生態藥園等生態經濟林,2014年完成退耕還林7.85萬畝,年前已完成2.5萬畝,今春還將完成23.4萬畝,全州森林覆蓋率已達70%以上。深入實施山、水、氣、土等重點領域的生態綜合治理,"美麗恩施"魅力進一步彰顯。
- 例如:63歲的黃澤榮家住紙廠河組。2013年,黃澤榮將家里的15.2畝坡耕地全部栽上了漆樹。三五年以后,畝產效益保守預計2萬元。目前,漆樹還沒成林,見不到可觀的經濟效益,他但每年獲退耕還林補貼12160元。2015年11月,黃澤榮在漆樹林下養殖蛋雞和土雞500只,每月收入2000元。
- 六是率先探索建立了村一級"三位一體"的基層治理新機制。恩施州以2014年村一級集中換屆選舉為契機,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普遍推行村一級黨政主職"一肩挑",在此基礎上,在"龍鳳試點"探索了"村醫村教進村級班子"、"律師進村法律便民"、農民辦事不出村"三位一體"的鎮村治理模式,擇優選配23名村醫村教進入村級班子,充分發揮其在群眾中威望高、群眾基礎好的優勢,做好民情信息員、服務代辦員、政策宣傳員、發展參謀員、糾紛調解員。恩施州將"三位一體"的基層治理模式在全州范圍內全面推廣,全州已有2460個村(居)聘請了法律顧問,覆蓋率達到98%以上,有效提升了基層治理能力,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普遍歡迎。2015年10月,國家司法部決定,對發源于恩施市龍鳳鎮的"律師進村、法律便民"的做法,為恩施州司法局記集體一等功,予以表彰。
- 七是率先探索建立了第三方評估脫貧驗收機制。經過精確幫扶,貧困戶到底有沒有脫貧,光靠政府說了不算,必須建立科學完備的考核認定標準。恩施市在對貧困戶脫貧認定上,分六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入戶調查。由村委會、駐村工作隊按照貧困戶脫貧標準,組織專班進行入戶調查,并按調查評分情況,初步確定預脫貧對象名單,并在全村公示。第二步,民主評議。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和黨員大會,對貧困戶脫貧情況進行民主討論、評議,確定正式名單。第三步,村級申請。由村委會依據貧困戶實際情況擬定脫貧預選名單,向鄉鎮提出申請。第四步,鄉鎮審核認可后上報市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五步,第三方評估。委托第三方中介機構對脫貧對象按不低于10%的比例進行抽樣核查。2015年,委托20名州、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科級干部對2866戶10098人的脫貧進行了入戶核查,其中有10戶對象不能被認定脫貧。第六步,脫貧銷號。經第三方評估核查后,最后由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最終審核,即宣布貧困戶正式脫貧,分鄉、村兩級進行公告,通知各鄉鎮做好建檔立卡信息系統調整工作。
- 三、"龍鳳試點"未來的發展思路
- "龍鳳試點"是總理確定的精準扶貧、綜合扶貧的"試驗田"。在未來發展中,"龍鳳試點"不僅要實現脫貧的目標,更要實現小康的目標,不僅要在脫貧攻堅上試點,更要在全面小康上示范。
- 未來一個時期,"龍鳳試點"將在體制機制上進一步創新,在扶貧措施上更加務實,在精準脫貧"五個一批"上認真總結完善,進一步豐富"旅游扶貧""金融扶貧""電商扶貧""生態扶貧"的內涵,按照總理提出的"五年為期"的脫貧目標,力爭在2016年提前1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從2017年開始實現從"扶貧試點"到"小康試點"的轉變,著力把"龍鳳試點"建設成為知名的"特色農業小鎮""創新創業小鎮""旅游小鎮""電商小鎮""眾籌小鎮""互聯網小鎮"和新型城鎮化與特色產業同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同步推進、基層治理創新與民族團結進步同步推進的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努力為恩施州建設全國先進自治、為全國民族貧困山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示范、積累經驗,探索出一條可資借鑒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