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觀楚臺
山區貧困村怎樣打好脫貧攻堅戰
2018-01-21 09:56:32   來源:今日湖北網


——冷家山村旅游扶貧的調查


(文:劉宗成  馬民權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老區建設,實施脫貧攻堅的系列指示,為深入宣傳老區、弘揚老區精神,提升老區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煥發了生機,指明了方向。由此,脫貧攻堅成為老區建設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發展機遇,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加強老區建設,促進老區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位于長江中下游的大別山區黃岡市,尚有數十萬人沒有走出貧困,約占總人口的10%左右,而位于大別山腹地核心的英山則是老區重點貧困縣之一。除了歷史條件,地理環境等客觀因素制約外,最主要的是主觀上尚存在傳統落后思想觀念的桎梏,如何排除落后山區老區建設脫貧攻堅的精神障礙,進一步明確老區貧困村脫貧攻堅思路,完善脫貧攻堅舉措,加快老區發展精準扶貧的步伐,迫在眉睫,時不我待。老區建設脫貧攻堅不僅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門多種視角的學問,必須從系統角度來研究,實現多方位的轉換,從而引起人們對落后山區傳統歷史和老區建設時代

 

進程的深沉反思。

英山,全縣版圖面積1449平方公里,是一個以中低山為主的山區,山地面積占總面積86.7%,森林植被覆蓋率為70%,全縣耕地面積僅24萬畝,而山林面積則有148萬畝,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全縣半封閉、較原始的生態處女地占全境版圖面積的2/3。下轄三鄉八鎮,吳家山、桃花沖2個國營林場和一個開發區,313個行政村,總人口41萬。原有78個貧困村,到2017年尚有32個貧困村,貧困人口40728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3%。

 位于英山境內7個鄉鎮中心的雷家店鎮的冷家山村,是一個典型的山頭要村。北與天馬寨風景區所在的曹店、上溝兩村遙相呼應,與伍家沖村連嶺接壤,西與英山第一個中共黨支部誕生地、第一支農民革命武裝組建地、英山“三二·暴動”發源地、著名烈士蕭伯唐故居所在地、遠近聞名的紅軍村蔡家畈崗背,共脈連峰。大革命時期,冷家山村亦是我黨游擊武裝斗爭的紅土地。全村版圖面積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米以上,茶園面積372畝。有5個村民小組,8個自然灣,157戶,515人。2014年貧困戶99戶,當年脫貧6戶22人,2015年脫貧8戶25人,2016年脫貧17戶58人。現有貧困戶77戶,其中五保14戶14人,低保8戶9人。全村易地搬遷19戶22人,因危房倒塌住出租房3戶11人。2017年移民搬遷有1戶4人。到目前為止,原野藥材合作社對接扶貧36戶,頂豐合作社對接4戶,理工中專雨露計劃對接1戶;大病救助2戶;茶葉種植扶貧8戶21人。該村脫貧攻堅正步步為營,穩步推進。該村唯一的企業就是一座小水庫,年承包費1500元,由于前任村干經濟糾紛分文未收。該村歷史負債194萬元,近年來基礎建設新負債17萬元,總計負債211萬元。

冷家山村屬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區,由于一直未通公路,全村自然環境保持了原生態,是一個半封閉、較原始人文、山水資源稟賦深厚的美麗山村。該村全境春夏百花競艷,秋來滿山紅葉如火燒天,冬天邊吃火鍋邊嘗雪,四季皆有景,亦是令人向往的戶外旅游勝地。村之東有美麗的烏石巖作屏障,村中部有多條蜿蜒曲折小河匯集的高山水庫,“高峽平湖映蘭天”。村之西有勝長仙翁壘石成山和徐婆以牌石為界立寨為王的遺跡;而村之南有一對金鵝棲息寶地,后不知去向的神話傳奇。更有烏龜山姜氏古墓群和水庫之千米飛瀑之上的摩崖石刻天書巖。全村有百年以上的古樹137棵,而靠北的斗笠尖一峰獨聳,還有勝長山中的吊鍋石、擠兒石、仙人洞,以及建于明朝的齊龍庵、觀音廟。王家崗、勝長山兩條山脈秋來楓葉紅如火。春夏之間,如詩如畫,群山疊翠百花艷。昔日,地處高山行無路,交通閉塞的冷家山,“鬼不生蛋”。如今,外有過石公路大循環,內有上下通村公路小循環,還有環庫公路,步移景換入眼簾。上得山來敞開胸懷呼吸清新空氣,放飛心情沐浴溫暖陽光;隨心隨意漫步山間小路觀景,聞花香品花色,人在云中走,身在畫中游。而這里的冬天則別有神韻,是“風雪大別山,冰凌大世界,走出大城市,深山大過年”,一年四季樂休閑的人間天堂。

居于此地世世代代善良淳樸的村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許多不朽神奇。特別是烽火硝煙的年代,這里的人們為民族的解放、革命的勝利作出了無私奉獻和巨大犧牲。從古迄今,冷家山處處“柴門聞犬吠”,塊塊“草地見牛羊”,家家養土雞、胡豬、山羊,制作香飄百里的熏肉,霉干菜、臭豆腐,蜂釀蜜,遠近聞名;春夏百花香飄遠,秋冬山果采摘忙,云霧香茶銷外地,四季藥材搶手貨。囿于落后的交通,偏僻的地理區位,導致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的春潮冷落了冷家山,窮住深山無人問,富集資源拋置一邊,難守金飯碗,出外討飯吃。村里的年輕人傾巢而出“淘金”去打工,只有老弱病殘和留守兒童困在山中。勞動力的“青黃不接”,導致極少有的田地漸被荒蕪,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冷家山村,就這樣從上世紀冷落到今天。

冷家山的脫貧之路在哪里?難道永遠是被時代遺忘的角落嗎?冷家山村人陷入困惑迷茫之中。痛定思痛。冷家山村組干部、村民代表和全體黨員不甘落后,他們開始覺醒,開始覺悟。毛主席不是說“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一切人間奇跡都可創造出來”嗎?是的。冷家山就是缺人,缺少年輕有為的人,更缺領頭雁、帶頭人。于是,他們自發商定,派出代表尋本村在外打拼的尖子能人。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好說歹說,“胡攪蠻纏”請回了本村在溫州創業興業有成,且在外安家的,時任溫州英山商會副會長、溫泉天川電氣有限公司法人余朝陽,回鄉擔任村主任。

余朝陽忍痛割愛回家了。面對生他養他現仍處在落后荒蕪 的故鄉,他心酸顫抖,欲哭無淚。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冷家山村還是“原驢子磨原面。”如何走出貧困,步入小康之路?余朝陽開始深思。他從縣里鎮里到本村周邊走了一遍又一遍。最使他動心的是隔山的蔡家畈村,雖然變化也不大,但那座“蕭伯唐烈士紀念館”使他獲得巨大的精神力量。“窮則思變,要干,要革命!”“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紅軍長征二萬五”靠的是“革命理想高如天”。他攀簍子石、登天馬寨,走伍家沖到曹店進上溝,一個面積不足萬畝的“五彩杜鵑天馬寨”,一年中僅一個半月的旅游高峰期,卻讓三個村的村民收入硬翻了幾倍,他眼睛一亮!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遠在江浙的朋友來冷家山村看望余朝陽,看到滿山楓林如火,大家驚呆了!不幾天的功夫,“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全國各地的友人均長途驅車來冷山看紅葉,因路太窄,冷家山的通村公路硬是“癱瘓”了。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冷家山,硬在2016年的秋天熱了、火了!一時間,各級新聞媒體、藝術團體、旅游群體,不依不饒地涌進了冷家山。

2016年底,余朝陽在鎮駐村干部黃顯明同志的幫助下,組織村組干部、村民代表和全體黨員開了幾次“諸葛亮會”,大家統一思想認識,結合英山全域旅游開發的總體思路,闖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形成精準扶貧機制,作出“齊心協力搞旅游,開發資源挖窮根”的決定,并拿出了“旅游扶貧克難關”的具體措施。

一是組織參觀本鎮蔡家畈“蕭伯唐烈士紀念館”、楊家坊姜鏡堂烈士紀念館,繼承先烈遺志,弘揚“敢于斗爭,勇于犧牲;敢為人先,創業創新”的英山革命老區精神,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建設老區,脫貧攻堅,同圓“中國夢”。

二是聘請地方專家學者——英山老促會宣傳動員部部長馬民權同志為冷家山村旅游發展顧問,開辦培訓班講創業旅游課,開啟民智強民心。為冷家山村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資源的開發,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積淀的發掘,出謀劃策,煥發貧困村新常態下村級發展活力,開拓農民增收的新途徑,走脫貧攻堅綠色發展之路。

三是要致富先修路,擴寬2.1公里通村公路。將原來3.5米的水泥路擴寬至5米,修環庫公路,將修路作為2017年首要大事來抓,于此同時,爭取在入秋之前,興建進出冷家山村的兩個門樓。建好鄉村旅游的好基礎設施。讓游客進得來,出得去。讓車流暢行于冷家山。

四是籌備首屆冷家山村文化旅游紅葉節,舉辦冷家山旅游資源開發攝影、航拍大獎賽。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知名度,努力打造“冷家山文化旅游村”品牌。

五是請縣文博局進村實地勘考姜、王兩姓古墓群、徐婆寨寨址、仙人洞以及摩崖石刻天書巖等,發掘冷家山美麗鄉村“土、野、俗、古、新”的五味文化內涵,為鄉村全域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

六是組織村組干部、村民代表和全體黨員5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10%),赴蘄春、浠水等地考察鄉村旅游、全域旅游、解放思想換意識,更新觀念轉腦筋。

七是不管東南北風,咬住青山不放松。封山育林蓄草,保護原草原木原生態,生機無限千幅畫;旅游扶貧不松勁;不挖山移墳拆屋,展現野滋野味野風情,風物傳奇景常新。

“人心齊,泰山移”。冷家山村的干部群眾橫下一條心,立足冷家山,中心幅射帶周邊。以冷家山一年四季“民俗文化游”拉動天馬寨景區的上溝、曹店和崗背的蔡家畈村,聯動羊角尖蔡家山和楊家坊村,形成雷家店鎮“旺季不亂,淡季不淡”的大旅游格局,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使英山“全域旅游”在雷家店“中部崛起”。進而,使“紅色中走來”的英山,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全域旅游的“綠色中的崛起”。讓冷家山村老區建設、旅游脫貧攻堅步入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先易后難穩步健康的軌道,通過不懈努力,壯大集體經濟,還清欠債輕裝發展富山村。

2016年的秋末,冷家山的旅游小試鋒芒,應時開辦了6家農家樂,每家增收萬余元;全村的農副產品如山羊、胡豬、土雞、蜂蜜變成了炙手難得的旅游商品,提升了附加值,初見成效。2017年,按工作計劃,現已完成了參觀烈士紀念館,外地考察鄉村全域旅游,聘請專家為顧問辦培訓班,縣文博局實地勘考古墓等,公路建設已上馬;其它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由此一來,冷家山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徹底的變化,特別是全體村民思想意識上的變化。“人長精神天地闊,地生財寶拓富路”。村組干部、村民代表和全體黨員“解放思想,黃金萬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爭取項目找門路,修路占地不扯皮,村容整治不叫苦,開發旅游同出力。“觀念更新,遍地黃金”。全體村民看到了旅游扶貧的希望,大家都說:搞活了旅游,我們田里的谷,地里的麥,紅苕玉米山南瓜,山上一年四季的花果都是寶,園里的菜,塘庫里的魚、籠里的雞,圈里的豬,欄里的牛,山中的羊,都將變成游成客席上的山珍美味,土特產品緊俏升值變現錢。特別是蘭天白云山泉水,清新空氣無價寶。“中國好空氣,英山森呼吸”“畢升故里、四季休閑”、“旅游勝地,養生天堂,實至名歸。更令人自豪的是,近有天馬寨,遠有天堂寨,冷家山就是“天外天”了。英山全境封山,發展全域旅游,全面建設美麗鄉村,成為“城里人的深山老家,現代人的天然氧吧;城鄉人的精神家園,地球人的花園圖畫”,冷家山村再也不冷了。找準了方向,旅游扶貧切實可行;看準了路子,老區建設大步流星。

 冷家山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開發旅游,以旅游帶活經濟,富村富民是一條綠色發展之路。但要走好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一、冷家山村集體債務包袱沉重。歷史負債194萬元,近幾年基礎設施建設又增加17萬元。村集體沒有一點造血功能,全靠爭取項目。

二、開發鄉村旅游必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如通村公路,至景點的公路和人行路,停車場、廁所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三、加大人文資源的開發,以自然資源為基礎,人文資源為襯托,努力提升冷家山文化旅游的內涵。

 貧困落后的山區,歷盡滄桑的革命老區,千百年來一直處于封閉停滯的狀態。老區建設脫貧攻堅,激起了人們的思想震。我們能做的都沒有現成的模式,即是有,也不可能完全仿照。因為我們有我們的實際,要靠我們自己去探索,走出一條路來。我們能否以全新的觀念,以新的價值觀念評價我們自身的行為?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在經濟改革走在前面,而且在思想文化的變革方面也應有所建樹,只有這樣才會從更高的層次上來看待我們所進行的事業,才能擺脫傳統文化心理的桎梏,達到思想觀念意識上的飛躍,從而排除老區建設脫貧攻堅的精神障礙。

 旅游扶貧在脫貧攻堅中具有天然獨特的優勢,我們要努力拓展鄉村旅游,充分釋放旅游扶貧、旅游富民的效能。黨委政府、旅游部門以及鄉村三方面合力,才能形成造血式扶貧機制。規劃好鄉村旅游,注重綠色協調發展,發展以旅游為主線的環保型產業,發揮鄉村旅游作為旅游扶貧的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開發和利用紅色旅游資源,支持有條件的革命老區實行連片保護和開發。政府要籌集和爭取配套資金,改造升級道路交通,水利、林業、環保環衛等公共基礎設施;旅游部門要尊重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性,構筑鄉村旅游完整產業鏈,使鄉村旅游模式形成閉環式的生態鏈,使旅游的供給側改革與需求緊密銜接。貧困村的村民必須積極投身旅游脫貧致富的隊伍,增加與豐富鄉村旅游產品供給,才能最終實現旅游扶貧與旅游富民。

智慧產生痛苦,痛苦也能產生智慧。貧困落后固然難過,但不思進取,不求開拓創新,倒是更無望,更痛苦的了。相信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加強老區建設,克服“左”的東西作崇,再不搞“千個師傅千個法,前面書記栽,后面書記挖”,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死扳硬套的形式主義,真功實做大文章。放下官僚主義的架子,彎下腰來精心籌謀,直起腰來甩開膀子擼袖干,穩步推進脫貧攻堅,全心全意幫助老區人民根治脫貧又返貧的惡性循環頑疾,這才是我們促進老區健康發展,助力老區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終極目標!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国产曰批视频免费观看完,中文字幕无码人妻777网,欧美特黄激情视频一区一区
宅男宅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专区日韩专区欧美专区 | 亚洲欧洲的州日产国码在线 |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区 | 日本免费爽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