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山人汪龍溪呼吁“茶葉節的歷史不能被湮沒”
本報訊(鄂東晚報記者 鄒德祥)“英山茶葉節連續辦了22屆,這是一段歷史不能湮沒,希望能一直延續下去”。4月23日,湖北大別山寶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汪龍溪通過媒體呼吁了他的想法。
1992年,英山縣舉辦首屆茶葉節,連續舉辦了24屆。2014年開始,該縣創新節慶舉辦形式,融入更多的旅游、文化元素,將茶葉節更名為“茶文化旅游節”。更名后的“茶文化旅游節”到今年是第四屆。
土生土長的英山人汪龍溪于2000年元月創辦湖北夢絲家,在他的帶領下,夢絲家蠶絲被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2013年7月18日,他又創辦湖北大別山寶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大別山寶成為大別山地區特色農產品對接大市場的重要窗口。
汪龍溪認為,茶文化旅游節的更名接地氣,又適應了趨勢和潮流,但在舉辦屆數上宜加上之前的22屆茶葉節,他建議今年的節會定名為“第26屆英山茶文化旅游節”,更好地彰顯英山茶的悠久歷史,還能凸顯英山茶葉種植的傳統,擴大英山舉辦節會的影響力。湖北團黃貢茶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柏云是茶葉節制茶大賽上出現的“首屆茶王”,徐柏云也贊同汪龍溪的想法“英山茶葉是一部風云史,記錄了茶人的酸甜苦辣,過去的歷史不能斷層啊”。
旅游營銷策劃專家阮燦如告訴記者,節會屆數的變化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差異,折射出茶葉歷史的長短,茶葉文化底蘊的深淺,希望當地政府能引起重視。著名旅游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李景奇認為,汪龍溪的建議很好,英山縣重點是要做好茶文化旅游的內容和品牌,把失而復得的“英山云霧茶”商標打造成名品名牌,通過舉辦茶文化旅游節,促進茶葉與文化旅游業融合發展,努力讓英山茶香遠播,茶鄉繁榮。
-------------------------------------------------------
記者手記:
歸來吧,那段被“遺忘”的茶葉史!
鄒德祥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如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1122-1116年,我國巴蜀就有以茶葉為“貢品”的記載。
因此,茶葉歷史的長短,關乎歷史文化的長度、寬度、厚度,也代表一個地域“茶的名氣和地位”。
與某些節會活動的百年史相比,英山茶葉節會的歷史似乎太短暫,但這20多年的“歷史”,又何嘗不是未來百年茶葉節會風云史的鋪墊?
20多年來,英山茶人不僅試圖承擔起一個產業發展、繁榮記錄者的角色,在這條并不漫長卻充滿奇跡且曲折跌宕的愛茶種茶興茶之路上,用夢想和榮光,用砥礪奮進的精神力量,奏響了茶鄉放歌,傳遞了茶鄉風采。對于英山茶而言,榮耀與躊躇伴隨著茶香裊裊彌漫長達數年。英山茶的牛氣與尷尬似乎如影相隨,這段特殊“記憶”的背后,又凝聚著無數茶人的堅守與努力。英山茶,一部風云變幻的“茶葉風云史”。
在此,我們對千百個“汪龍溪”表示敬意,他們始終心系英山茶的發展。
“歷史”不能斷層。品牌符號需要時間累積和歷史積淀。一杯香茗的背后,浸透了茶文化、茶人的故事,茶與當地民俗的點點滴滴。“26屆”的背后,說明英山不僅有好茶,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節會歷史。期待游客來英山不僅僅是喝茶、采茶,還能通過茶產業的輻射和影響,加深對英山文化、民俗、地理、風情的了解和認識,讓數千年的茶文化融入人們生活。
歸來吧,那段被“遺忘”的茶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