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程曼詩 陳如雅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歷史學是一種很樸實、老實的學問,它與人生閱歷息息相關。”湖北省重點學科(中國文化史學科)學術帶頭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何曉明如是說。
何曉明主要研究方向為近現代思想文化史、近代知識分子、文化保守主義,在《歷史研究》、《哲學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等國內權威和重要學術刊物,及臺灣《孔孟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曾獲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教育部社科成果獎等多項榮譽。
他經常這樣教育自己的學生,“學習歷史不要想太快地出高水平成果,不要給自己提出太高的不切合實際要求,要有堅韌的精神,要有高水平的閱歷,正所謂以時間換學問。再高的智商、再多的勤奮,沒有一定的閱歷也是難以研究的。做研究時說寂寞也不會寂寞,真正做進去就不是寂寞了,看你自己把什么當做成功了。如果你認為在人前的光鮮是成功,那么你自然覺得這就是寂寞了。太熱鬧的地方往往無助于研究。”
歷史研究不可能“一鳴驚人”的重要原因就是與研究者的人生閱歷和歷史研究息息相關。人生閱歷沒有捷徑去取得,只有經過三四十年、四五十年的磨練才能獲得較為充分的人生閱歷。在同等條件下,人生閱歷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起極大的作用。
在談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一個比較熱的話題,就是文化保守主義,“從19世紀中葉到今天,主要有三大思潮相互作用:自由主義、激進主義和保守主義。我所說的文化保守主義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張之洞、康有為、辜鴻銘、嚴復等在思想史中都可以定位為文化保守主義,他們在晚年都有向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回歸的想法。”
何曉明也給出了對于大學生學習方法的建議,要不斷地想問題,把問題的結果記錄下來,最好能夠發表出來。“操練”實際上就是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想問題,不斷地把問題的結果記錄下來。當向老師求教的時候,不要腦袋空空,不要想著老師給自己腦袋里面裝東西,要帶著問題,和老師討論問題,才會有收獲。還要看一些哲學、邏輯學方面的書,要看某些文章的作者是怎樣運用邏輯、方法把材料、結論連成一體的,琢磨結構、方法。論文的思維能力就是邏輯思維能力,什么是總的、什么是分的……邏輯思維能力好,能夠一五一十、有條理地講出來。
當下出現了很多以講歷史為主要內容的電視節目,如何看待學術的發展與大眾傳播的關系,何曉明認為,“當下一些以講歷史為主要內容的電視節目的成功并不代表學術的成功,也不代表歷史學的成功,而是媒體的成功。媒體追求社會效應,有自己的行業規范和標準,與學術的評價標準是不一樣的。學術的討論也許很多人不感興趣,很多人聽不懂,但這并不影響它的價值。傳播可能是搞得越熱越好,但學術剛好相反。越熱鬧的地方可能離真正的學術就比較遠了。真正好的演說并不會過于追求細節的精致與完美,形式的精美并不能掩蓋內容存在的問題。”
關于名譽,何曉明建議不要想太多。他堅信真正做研究的人,他的所有都在作品里而不在名利上,尊重學者就去看他的作品。“正如錢鐘書先生曾說:‘你知道這個雞蛋好吃就夠了,沒有必要去找那個下蛋的母雞。’因此對于大的學者,你去面見他,不如去學習他的成果和研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