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與人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不管是白皮膚還是黃皮膚,只要用心去交流,以誠待人,踏實做事,就會得到別人的認同。”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兼港澳臺教育中心副主任黃娟說。今年8月底,她結束了另一個職位—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兩年任職經歷,這位中國文化的支教人身體力行,將源遠流長的中國語言和文化傳播給了更多的西方人。
石溪大學孔子學院由我校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合作建設,以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為宗旨,是非盈利性的社會公益機構??鬃訉W院實行中外方雙院長制,黃娟是第二任中方院長。
克服重重挑戰
2012年8月27日,黃娟背起行囊來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正式接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鬃訉W院第二任中方院長。主要工作是開展漢語教學和舉辦中國文化活動。
由于在國內長期從事組織人事工作,本身也并非英語專業,初到新的工作崗位,各種挑戰接踵而至。在外方同事的幫助下,黃娟快速度過了工作的適應期和磨合期,與中外方同事配合默契、互相補臺,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鬃訉W院的工作也在前任院長優秀工作的基礎上,取得一些新的發展,如開設HSK網絡考試、招收孔子學院獎學金生、邀請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總領事來訪、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議、開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習班,新設剪紙、書法、國畫和針灸等文化課并走向常規化等等。由于孔子學院人員極度緊缺,大到活動策劃、宣傳,小到場地、食物、海報等,黃娟都事無巨細地安排把關。由于時差問題,與孔子學院總部和國內學校的工作討論經常要在美國時間的深夜進行,有時午夜還在遠程討論工作細節。
作為中方院長,還要處理數量繁多的各類往來工作郵件,除了和石溪大學、社區及母校聯系之外,和總部幾乎每個處室都有工作聯系,經常早上一到辦公室,黃娟就需要花1-2小時回復各類工作郵件,到任以來,各種來往工作郵件近9000封。此外,黃娟還要撰寫各類新聞稿件、中英文年度報告、總結和匯報交流材料,兩年來,她撰寫和翻譯的材料就達到了2萬余字,新聞稿件《人民日報》海外版、《長島日報》等媒體采用。
兩年工作結束,黃娟獲得了石溪大學獎牌,表彰她在任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期間的服務和領導工作。但她其實還是一位念家的人,遠離故鄉工作,在陌生的地方,偶然聽到一句鄉音也會倍感親切。黃娟記起當時學校領導帶隊到石溪訪問時的情景,看到母校同事來探望,黃娟倍感激動,訪問團隊要離開的時候,自己還情不自禁地流淚。“‘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抒發了太多異鄉人的情懷,在異國他鄉能見到親切的故鄉人是一種極大的安慰。”
“文化大使”的驕傲
黃娟將自己的工作定位為“民間文化大使”,她最為驕傲的,就是看到中國文化在國外傳播。
黃娟介紹,長島居民藝術鑒賞水平很高,要想辦法組織高質量高品味的活動吸引他們,所以孔子學院的哪怕一個小小的活動都是精心設計的。如中國電影展映活動,每一年電影活動都設有主題,每一場電影都是黃娟親自挑選,并和孔子學院其他活動相輔相成,如在京劇專場演出過后幾天放映《梅蘭芳》,既有愛國情懷、積極向上,又抓住了當地觀眾的興趣。京劇現場演出演員們惟妙惟肖的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表演結束后他們留連忘返,圍著工作人員不停地問各種問題,如妝是怎么化的,聲音怎么變的等等。有時組織圍棋、中國象棋、九連環等游戲,學生們十分投入,每次做完活動后,很多參與者過來紛紛握手,豎大拇指,稱贊活動辦得很好。一次書法課上,一個美國學生一筆一劃花了一個小時寫了三排“只要肯下功夫,漢語也很好學”,“雖然寫出來的字無法跟書法大家相比,但是他那種熱情、投入,感染到了我們,看著‘老外們’陶醉于精彩的表演和中國文化時就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p>
“我感到非常的驕傲和自豪,因為自己國家的語言和文化已經逐漸被世界各國人民了解和喜愛?!秉S娟說。“有些學生從剛開始的完全不懂中文,到后來見面問‘你好,你吃了嗎?’或者跟你就中國問題討論半天,這就是進步,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