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前:2015年12月23日,在2014-2015學年度學生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表彰會上,“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同濟醫院2013級博士生董熙遠作為獲獎學生代表,暢談自己的科研夢想。新聞網特邀請他撰文分享在科研學習中的點滴心得。
通訊員 陶繼東 攝
作為一名普通的醫學研究生,我的小小夢想,就是治好每一名患者。正如同濟醫院的泰斗裘法祖院士所說:“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作為同濟的研究生,這種“不知足”的精神,一直鼓勵著我,敦促我堅持不懈、努力前行。
我的科研信念:醫者誓言
在大多數人眼中,作為醫學研究生,不論是進行基礎科學研究,亦或是臨床研究,都需要有明確的目的,比如研究一種疾病的發病機制,研究一種新藥的治療效果等,似乎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成果。但在研究過程中,我總保有一種堅定的信念,那就是我們的醫者誓言。在我心中,只有心持救死扶傷的醫者承諾,才能在學醫、行醫的道路上始終保持昂揚的斗志和堅定的信念,推動祖國的醫藥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取得一點科研成果、改良一種治療、治好一名患者,都是在踐行醫者的誓言。
我的實驗情懷:苦澀中的堅持
曾有人如此比喻生物科學研究:就好像手里拿著上萬把鑰匙去開一把鎖,拿著鑰匙的我們不知道是否能夠打開鎖,什么時候能夠打開鎖。5年的學習中,面對實驗過程中的曲折、苦悶、單調和彷徨,我堅持不懈、迎難而上。
在生殖醫學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中,我們經常需要使用小鼠在體子宮內膜蛻膜化作為動物模型。雖然在體蛻膜化模型的構建在理論上比較成熟,但實際操作中經常遇到誘導失敗、干擾數據質量等諸多問題。研究之初,我們構建蛻膜化模型時采用的是對小鼠進行手術去勢,外源性激素多次、重復干預,再進行蓖麻油誘導蛻膜化的方案。該方案干預過程繁瑣,且誘導成功率較低,經常出現模型構建失敗,嚴重影響后續實驗進展。
面對研究因模型構建問題停滯不前的困境,我們也曾有過放棄動物實驗的想法,但還是堅持下來了。根據文獻中描述的不同方法,我們反復試驗,但經常出現人工干預時期與小鼠生理周期不同步的現象。我們改良干預方式,從去勢術后人工干預方案轉為直接利用小鼠動情周期的方案,漸漸摸索到了規律,提高了干預時機的準確性。在蓖麻油誘導的環節又因為操作困難,構建了半個月的模型常常功虧一簣……困難一次次出現,但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堅持,我們改良并建立了適合實驗室的操作方案,成功構建了蛻膜化模型。
過程雖然曲折,但結果總是讓我欣慰。每一次的失敗,總是讓我離成功近了一步。在過去的5年中,我以生殖醫學為研究方向,已正式發表SCI論文13篇;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工作3項,還參與湖北省首例PGD試管嬰兒的臨床工作。這些成績的取得來自于一次次失敗中的堅持。
我的工作態度:精益求精
醫學發展離不開研究,研究問題源于病人也回歸于病人。隨訪、收集和統計工作都是開展醫學研究創新的基礎。這些工作常常由我們這些研究生承擔,這也給我們的成長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我所在的團隊對同濟醫院生殖中心就診的患者進行隨訪、收集和統計,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堅持和努力,目前已經收錄了數萬例的臨床病人資料。這些資料可以給患者提供治療方案選擇的參考,也可以為醫生提供臨床診療選擇的依據。
隨訪的過程中,我碰到過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是患者聯系方式缺失、錯誤、虛假等,如果選擇放棄隨訪,雖然能夠節省人力,但也會影響整體數據的質量。二是有些患者出于隱私的原因,對我們的隨訪工作配合度較差,尤其是一些孕、產先天畸形的患者,往往抵觸情緒很高。“沒有隨訪不到的病人,只有懶惰的醫生”。因此,我們在電話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滿懷誠意的說明我們的隨訪目的,解釋我們的工作內容,解答患者的問題,告訴他們未來可能從我們的研究結果中獲得的潛在幫助。對于情緒極為激動的患者,我們采取先短信溝通,再電話聯系的方式。最終成功獲得了絕大多數患者的有效信息。
在后期數據統計中,我們力求每個患者的信息準確無誤,力求數據質量精益求精,把新近獲取的信息與患者的原始數據進行比對和匹配。如果遇到信息不匹配的病例,需要翻閱患者的原始病歷,對錯誤的信息予以糾正,充分發揮了“匠人精神”。無數個日夜的堅持和努力,我們目前已經收錄了數萬例的臨床病人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