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德CFO張勤-馬云(微博)-高德CEO成從武合影(騰訊科技配圖)
繼投資新浪微博、收購友盟、增持UC與丁丁網之后,阿里巴巴集團再下一城。高德軟件5月10日宣布,阿里巴巴以2.94億美元購買該公司28%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
中國最大電商網站與最大地圖服務商的結合,將產生怎樣的想象力?
5月11日,高德CEO成從武接受騰訊科技專訪,詳解高德與阿里結合背后的戰略。
成從武透露,多家互聯網公司都曾與高德有資本層面接觸。但最終高德選擇阿里戰略投資,是因為“只有和阿里合作,才能達到想象的美好前景,也剛好是阿里想做的事。”
成從武眼中的美好前景是什么?雙方資源又將怎樣整合?
本地生活服務夢想
一方是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急于擴張版圖,希望基于地理位置拓展本地生活服務,將線上線下打通。與線上相比,這是一個規模萬億的市場,而市場上尚無領先者。另一方是以B2B業務起家的地圖服務商高德,正謀求從工具型產品向生活服務產品的轉型。
對于前者,擁有海量用戶消費行為數據,商家數據,但在地圖領域相對弱勢;對于后者,擁有基礎地圖數據,向生活服務轉型中需要引入合作伙伴才能搶占時間窗口。雙方的契合點是本地化生活服務。
實際上,阿里巴巴集團一直擁有本地化生活服務夢想,早在2006年,阿里巴巴收購口碑網,但雙方整合并不順,口碑網現為淘寶本地生活。
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曾進行多項投資,如美團網、丁丁網;淘寶無線的夢想是構建無邊界的“生活圈”,天貓總裁張勇也曾暢想商家線上線下打通,用戶通過客戶端隨時隨地購買的場景。
在這些構想中,精準、有效的地圖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阿里的地圖環節相對薄弱。雖然曾投資丁丁網,但但丁丁網的重要資產是丁丁優惠券,丁丁地圖并沒有做大;去年10月份,淘寶本地生活推出了“地圖搜”用戶可以通過地圖搜索優惠和商戶,但未能形成影響力。
成從武認為,地圖是國內外互聯網巨頭公司的戰略產品,是移動互聯網的入口級應用,已經成為移動的標配。“地圖既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入口,又可以做其他應用的底層支撐,如支持微博、微信、生活服務類APP等。”
在地圖產品中,高德擁有甲級導航電子地圖測繪資質和甲級航空攝影測繪資質,擁有優質底層地圖數據,用戶數在地圖產品中居首,成為阿里選擇高德的理由。
成立于2002年的高德軟件以B2B起家,正在向C2C轉型。成從武對騰訊科技表示,做B2B業務的用戶群體有限,收入來源總是集中在少數大客戶上。但如果把業務面向億萬消費者,將獲得更大的增長空間。
從去年開始,移動互聯網業務給高德帶來的收入比重在增加。2013年第一季度,高德總凈收入為3430萬美元,45%來自汽車導航,移動及互聯網位置服務為高德帶來的收入占到了總營收的40%。
“過去地圖是工具化產品,實際上地圖可以承載更多內容,這是它的特點和優勢。基于地圖打造一站式的服務是順理成章的。”成從武說,“但如果自建支付、電商,成本太高。因此通過整合、開放的方式,接入阿里的資源。”
那么,雙方資源將如何對接,未來又如何共建,可以想象到的應用前景是什么?
共建大數據體系
成從武表示,高德與阿里將在地圖搜索、產品商業化、數據共享、云計算等領域展開合作,特別是在數據共享方面,高德和阿里巴巴將共建一個大數據服務體系,高德將提供地理位置、交通信息數據、興趣點信息以及用戶數據等,阿里巴巴則會分享其電商平臺如淘寶、天貓上商家的交易信息、物流信息和地理位置信息等。
此外,除了數據交換,高德會成為阿里巴巴中國服務的主要地圖引擎提供商,在PC端和移動端為阿里巴巴提供服務,涵蓋包括興趣點搜索、定位、路線規劃、地圖展示、地理信息編碼以及實時交通信息等方面。
但數據并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需要共建基于位置服務和生活服務的機制和流程,將兩家的數據在上面進行加工,形成結構化數據,即能用的數據。
基于雙方大數據分析,成從武想象了未來可能出現的應用場景:
一是根據用戶過去本地消費的行為,推送個性化服務。例如,你設定好路徑規劃導航,在“左拐右拐”的指引中,突然告訴你附近有一個你喜歡的咖啡店,你會覺得很驚喜。當然,用戶也可自己設定,選擇開啟或關閉,達到雙向互動。
二是基于地理位置,將線上線下打通。用戶可以通過高德地圖搜索商戶、商品名稱,將附近有這件商品的店面展現出來,也可能通過電子支付,送貨到家。
“以前阿里不知道我人在哪,只知道我的快遞送到哪。但是未來,阿里可以跟著我走了。”一位投資界人士評價。
“當然這些都理想狀態。我們并沒把未來想象的很具體,但大方向很明顯。至于哪天能做到,是能力的問題。”成從武同時表示,地圖不會“包辦”一切,會有所取舍。
當以上模式實現后,地圖產品將產生多種盈利模式:
首先,B2B模式仍會存在。二是基于海量用戶的廣告模式。三是電子商務的交易提成模式。四是前向收費,向用戶提供增值服務。五是個性化定制模式。
整合與協同
戰略方向確定后,接下來需要的是執行力。 “未來資源的整合,兩家的合作、協同,將很多地方達成共識。”成從武說。
此前,高德已于新浪微博展開合作,但處于初級階段。現在,新浪微博、高德同屬阿里投資的公司,成從武形容“親上加親”,未來將探討與新浪微博的深度融合模式。
今年以來,阿里投資的公司有新浪微博、高德、UC、陌陌、蝦米網、丁丁網、在路上、快的打車,收購的公司有友盟、卓大師。某投資界人士認為,投資的背后,考驗的是對戰略的理解程度和對資源的整合能力,未來成功的狀態是將各家投資公司串起來。
由于阿里集團較為獨特的文化,團隊融合或是一大挑戰。成從武則認為,與什么樣的公司合作都有挑戰。“過去我跟馬總見面不是很多,但一見面就有緣份。”透露出對雙方整合的信心。
阿里投資邏輯
投資界人士認為,阿里激進投資的邏輯是,投資總比不投資好;可能有投錯,但不會錯過。錯過比投錯的風險更大。如果某一個環節被競爭對手掐住,將無法形成完善的生態。
阿里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投資集中在三個大方向:一是買用戶,如投資UC;二是獲取大數據,如投資高德、友盟、新浪微博;三是獲取社交關系,如新浪微博、陌陌。
在投資手法上,阿里盡量投資行業第一名,占據重要位置,并保留增持的權利,排除競爭對手投資該公司的可能。據知情人士透露,無論是新浪微博還是高德,阿里皆擁有增資權。阿里以5.86億美元購入新浪微博18%股份,未來可將將股份比例提高至30%。阿里巴巴投資高德則占28%股份,已成為第一大股東。
成從武并未否認阿里增資的可能性, “這些沒有具體去談。作為企業,未來不管誰進誰出,都是看企業本身的價值。如果企業做的很爛,誰買?”
除了移動端業務布局,阿里密集投資還可營造IPO氛圍,彌補移動互聯網的缺陷,使得上市的故事更加圓滿。同時,可將投資的成本消耗在上市之前。
然而,作為移動互聯網的遲到者,阿里能通過系列投資快速補到移動互聯網的船票嗎?一切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