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樓洞村位于赤壁東南方向,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傍村而過,歷來為相鄰湘鄂兩省四縣(市)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村共有2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860人,擁有山林、茶園面積10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75.6%。2015年獲稱“咸寧市綠色示范村”。
治理觀音港渠成共識
10月19日,天空下起蒙蒙細雨,居住在赤壁市趙李橋鎮羊樓洞村的居民邱定發來到觀音港渠的鐵橋邊,看著清靜明澈的水面,笑紋爬滿了臉龐。
老人是一名義務環境保護工作者,每天來觀音港旁邊看看,是他堅持了6年多的習慣。雖然當地居民早已改掉往河流內扔垃圾、排臟水的習慣,但他的這一習慣仍一直保留至今。
觀音港穿村而過,上接松峰山觀音泉(觀音泉水質清澈甘醇,是歷代精制名茶的水源),通過羊樓洞村后,下通群強水庫。羊樓洞村的居民大多傍水而居,住在觀音港的兩岸。
近千年來,羊樓洞村以“洞茶”聞名于世,清明古街、洞茶生產工藝,讓羊樓洞村聲名遠播,不少人慕名而來,村莊越來越繁華,居民越來越多。這本是一樁好事,可不知從何時開始,觀音港不再是以前的清泉,水質渾濁,臭氣熏天。
63歲的邱定發回憶,6年前的觀音港是眾多廢水廢棄物的“集中收納點”,水面飄滿了各種垃圾,污水糞水讓港渠水質發黑發臭,居住在兩岸的居民們飽受煎熬,有幾戶已在外面買了房子準備搬離這里。“祖祖輩輩在這里制茶、賣茶,我們也是被逼得沒有辦法。”
2010年,羊樓洞村加入創建綠色示范村的行列,村里將觀音港整治問題列入創建綠色示范村的首要工作。
在羊樓洞村,記者看到,觀音港渠內干凈整治,渠水清明如鏡,各個居民家里原來通向觀音港內的下水道都已全部聯通到主下水道,沿港渠向下看,有空位置的地方都栽上了柳樹、桃樹等林木,港渠兩岸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300萬資金投入改造
導致觀音港渠污染的根本原因是村莊里沒有完整的排水設施,雨水和生活污水隨意排放,致使港渠受到嚴重污染。
“找準了問題所在,村里向省級政府部門申請到了村莊整治項目。申請的300萬元項目整治資金到位后,全部投入到了觀音港的改造中。”羊樓洞村村支書鄒西平說。
首先,村里建立了居民的生活污水處理機制。在村莊主要道路上布置排水暗溝,采用分散、就近實行分流;完善觀音港沿線1400米兩岸居民的生活排水設施,修建污水、雨水排放管道,對居民的生活污水進行收集歸總,匯入村級污水處理設備中進行統一處理。
其次,在觀音港兩側設立綠化帶、休憩帶。為了給當地居民提供茶余飯后的休閑空間,更好地保護河渠生態環境,該村加強了觀音港兩側的綠化工作,栽種大量綠色植被,實現“點、線、面”結合的綠化結構,凈化港渠環境,提高港渠兩岸的生態環境質量。
同時,成立了村莊環境管理義務隊。老黨員們帶頭清掃港渠、街道,宣傳“門前三包”;統一配置了清運車,20個村民小組,每個組都配備有一名保潔員,保證日常衛生問題,減少對港渠的再生污染。
同時,為調動居民環保積極性,在村莊內建設公共綠地和生態防護林,營造全民植綠、護綠氛圍,以加快村莊生態環境的改善。
羊樓洞村觀音港的整治行動迅速鋪開,去年,該村的污水設備、觀音港綠化帶、衛生環保機制等全部啟動實施。
保護環境共享綠色
2015年,羊樓洞村獲評“咸寧市綠色示范村”。如何讓綠色長存,讓港渠長清?改造完后,該村大力實行環境保護行動。
在該村村口的其中一塊宣傳欄中,記者看到,羊樓洞村委將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列入村規民約中。根據村規民約,村民們必須自覺承擔起日常生活垃圾的清掃工作,合力保護好觀音港、街道環境。
21名熱心老黨員組成了環境護衛隊,隊員們大多都是年過60歲,退休在家,義務為村服務。
“義務隊員們每天早晚要巡視主干道、側巷,保證10米肉眼范圍內見不到白色垃圾,無污水遺留。每天還要檢查各家各戶門前屋后的衛生情況,如果不能及時完成衛生自查,老人們就要上門幫忙打掃。”邱定發介紹,加強綠色示范村建設規劃的宣傳,增強村民的規劃意識,是每一位環境護衛隊隊員的工作。
村里還結合村莊現有的情況進行整體規劃,在沿村莊中心道路建設生態防護林帶,保護村莊的整體環境。在生態防護林地的建設過程中,考慮園林設計、經濟林、防護林的建設,綠化樹種適當引進經濟效益高,觀賞效果好的新品種,注重長青和落葉,喬木和灌木,花卉與草坪相結合,以豐富綠化內容,美化村莊環境。在創造環境效益的同時,增加居民的收入。
清澈的觀音港渠,整潔的小街小巷,綠色環繞的村莊……6年來,這里的本地人、外地人安居樂業,過往的商客越來越多,這座綠色村莊也越來越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