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車睡覺,下車撒尿,景點拍照,回來一問啥都不知道。”——這些曾是網上對“旅游”的戲謔。然而在現實中,這種走馬觀花的景點游、扎堆兒游不乏其例。
隨著旅游越來越成為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人們對旅游品質、旅游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屆世界旅游發展大會在京召開之際,記者通過采訪旅游界專業人士來回答:未來,我們將如何旅游?
從“景點旅游”走向“全域旅游”
“在我國旅游發展的初級階段,主要是建景點、景區、飯店、賓館。然而旅游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全民旅游和個人游、自駕游為主的全新階段,傳統的景點旅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大旅游發展的需要。”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說。
在齊魯大地,“好客山東”正在努力打造“處處都是旅游環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全域旅游”新模式:濟南、青島、泰安分別對標國際建設“國際旅游名城”;淄博致力于打造以齊文化為統領的文化旅游高地;煙臺、臨沂則打造仙境海岸避暑休閑和親情沂蒙度假目的地。
“全域旅游就是要把一個區域整體作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實現景點內外一體化。這是空間全景化的系統旅游,是跳出傳統旅游謀劃現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謀劃大旅游。”李金早說。
那么,“景點模式”的“小旅游”如何變身為“全域模式”的“大旅游”?
李金早表示,重點是要實現幾大轉變,包括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管理到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破除景點景區內外的體制壁壘和管理圍墻,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旅游監管全覆蓋;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融合發展方式轉變;從旅游企業單打獨享到社會共建共享轉變……
“疲于奔命”變身“休閑享受”
本來是要放松身心,卻總是被搞得疲于奔命,不斷從一個景點奔向另一個景點。旅游如何回歸它的“休閑本意”?
借助國內最大的在線旅游服務商攜程旅行網的大數據可以看出,近年來隨著國內游客旅游觀念的轉變,享受型、休閑型旅游需求正不斷增長。
就拿2016年春節假期來說,攜程大數據顯示,國內游客對于高星級(4-5星)酒店的需求遠超預期,境外高星級酒店占比超過六成,境內高星級酒店占比也達到53%;而去年春節期間,境外高星級酒店占比為51%,境內高星級酒店占比僅35%。
在“80后”白領趙陽看來,出去旅游是為了給自己和家人放松,享受生活。“‘五一’去了京郊古北水鎮,四星、五星的民宿太火了,我們住的時候還看見不斷有人來問能不能臨時有空房。”她說。
“對于高星級酒店的需求逐年增長,說明國內游客對于旅游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旅游觀念也正在逐漸改變,不再是走過、路過、看過,享受型需求正成為國內游客旅行方式的主導。”攜程聯合總裁兼首席營運官孫潔說。
5月初,中國旅游研究院、攜程旅行網對今年“五一”小長假旅游的監測分析顯示,“消費水平升級,愿意花更多錢買更好的體驗;出境游更熱,旅行方式由觀光購物轉向休閑度假;自由行比例提升,跟團游更講究品質”,正在成為旅游的大趨勢。
“未來景區”開啟的“智慧旅游”
隨著“互聯網+”快速進入旅游行業,未來的景區,又會是什么樣?
4月20日,阿里旅行與桂林市旅游發展委員會正式締結戰略合作關系,桂林成為與阿里旅行開展“未來景區”城市級戰略合作的首個國內城市。阿里旅行將為桂林所有景區提供信用游、掃碼支付、地圖導覽等“未來景區”全線產品,通過技術創新讓游客在桂林擁有更加先進、便捷的游玩體驗。
2015年,阿里旅行先后啟動了“未來酒店”和“未來景區”戰略。2016年,阿里旅行計劃全面鋪開“未來景區”。
游客在阿里旅行平臺購買“未來景區”門票,或通過掃描景區二維碼實現掃碼入園,免去排隊購票之苦。達到一定信用分的游客,還可以享受“先游玩,再付費”的“信用游”體驗。進入景區,游客打開手機地圖提供的景區導覽服務,再也不用擔心“迷失在景區”。園區內的所有消費,游客也只需支付寶就可以輕松支付,甚至可以在全程游玩結束后,再統一結算所有消費。
在山西,大數據的運用正在成就更加“智慧”的旅游模式。在大槐樹景區,WiFi可不僅僅只是上網。“WiFi可以紀錄某個位置有多少游客停留以及停留的時間,游客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用了多長時間等。”景區工作人員說,通過景區內的無線網絡,管理者可以知道客流量、旅游產品的吸引度,進行“智慧管理”。
業內人士評價說,游客對高品質旅游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迫切需要市場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的選擇,而“智慧旅游”正是未來旅游行業加快“互聯網+”、發展“未來旅游”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