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五一”是鳳凰古城暫停圍城設卡驗票方式后的首個小長假。新華社記者在湖南鳳凰縣采訪發現,城外各大酒店均已滿客,在暫停“圍城收費”后,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都大幅增加。鳳凰古城在舍棄門票的“小利”后,換來了旅游經濟發展的“大利”。
回想三年前,鳳凰開始“圍城收費”時,遭致批評聲一片,其中一個傾向性意見就是,鳳凰會受到市場報復。不過,鳳凰官方公布的數據卻顯示,這三年間,無論是旅游收入,還是接待游客數量,都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長。出現這樣的增長,不足為奇。在旅游大發展的背景下,市場的報復并不一定等于旅游收入和游客數量雙降,而可能是增長不盡如人意,沒能實現景區、游客、商戶和當地群眾共同受益的“共贏”增長。正如人們所感嘆的那樣,如果鳳凰不走彎路的話,還可能增長更多,商戶和當地群眾還可能受益更多。
如今,鳳凰終于回到了暫停“圍城收費”的道路上。統計數據清晰表明,暫停“圍城收費”后,鳳凰游客人數及旅游收入同比都出現了大幅增長。市場用自己的表現回應了鳳凰的選擇,這不僅是對鳳凰的激勵,也為其它景區提供了鏡鑒。
事實上,在旅游蓬勃發展的今天,對很多景區來說,如今最大的問題,不是“為困難所畏”,而是“為成績所累”。具體來講,一些景區因為嘗到了門票收入的甜頭, 就不愿走轉型發展的道路,不愿深耕旅游市場,不愿在旅游產業鏈的打造上下功夫,而是選擇在門票依賴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旅游市場很復雜,由于各個景區的實際情況不同,我們當然不能強求所有景區都采取免費模式。但鳳凰舍棄門票“小利”換取旅游“大利”的故事也告訴我們,“風物長宜放眼量”,景區只有看清門票依賴的局限,把目光放長遠一點,真正順應市場變化和游客需求,實現轉型發展,才可能將旅游社會的發展紅利更牢地抓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