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除偷拍不能光靠“顧客發現”,法律必須要長出“牙齒”,而且是堅硬、健全和鋒利的“牙齒”,唯有如此,才能見招拆招,把偷拍“斬草除根”。
近日,黃先生和女友入住鄭州一酒店時,在電視機下方插座內發現針孔攝像頭。媒體到酒店采訪時,酒店相關負責人稱,酒店另一房間也有針孔攝像頭,攝像頭裝得很隱蔽,酒店不是太專業沒看出來,“我跟你說,鄭州的酒店80%里面都裝有(針孔攝像頭)”。
目前,當地警方已經介入本案。不過,透過酒店相關負責人“平靜”的回復,80%的比例確實讓人不寒而栗,這意味著我們大部分人在酒店住宿的過程中,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偷拍,隱私權被侵犯。
據警方介紹,現有案例除了部分是因為猥瑣心態,自己去偷窺,大部分偷拍視頻是為了銷售給非法色情網站,去賣掉,去盈利。也就是說,住客在酒店房間的舉動,包括某些私密行為,都是可以通過互聯網傳播擴散,被人觀看。
在小巧隱蔽的針孔攝像頭面前,個體所珍視的隱私蕩然無存。更為可怕的是,一旦這些視頻進入網絡色情產業鏈擴散開來,即便被警方查處,也很難完全刪除,抹除網絡痕跡。
出現這樣的問題,原因有以下三種。
違法成本過低
對于違法偷拍行為,現有處理一般訴諸《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即“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
顯然,相比偷拍帶來的生理刺激、心理愉悅以及豐厚利益,上述處罰幾乎等同于“罰酒三杯”。
此外,雖然偷拍行為侵犯了公民的個人信息,但根據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只有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才構成犯罪。而情節嚴重的標準往往有偷拍視頻數量或違法所得金額方面的要求,一兩次的偷拍很難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因此,沒有鋒利“牙齒”的法律,要對犯罪分子產生足夠的威懾力,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鋌而走險、有恃無恐也就不足為奇了。
偷拍設備泛濫
在某網絡購物平臺輸入“隱形攝像頭”,商品數量高達100多頁。今年1月1 日起施行的《電子商務法》明確規定,不得銷售或者提供法律、行政法規禁止交易的商品或者服務。但對于“迷你攝像頭”的用途,現行制度并沒有從源頭加強監管,如限制出售對象、說明購買目的、對于購買目的要有明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證明才可以出售等。
也就是說,隨著技術和產品的更新,相關監督管理制度并沒有與時俱進,還只是把這些偷拍設備泛化為一般的民用產品。盡管刑法規定了非法生產、銷售、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但這往往是以情節嚴重或造成嚴重后果為定罪條件的。
司法實踐中,對于偶爾發現的偷拍,在沒有造成被害人自殺等嚴重后果的情況下,往往視為情節輕微,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甚至有時候,警方也就只是要求“一刪了事”。
產業鏈條猖獗
據知情人士介紹,這些被偷拍的視頻往往流傳在情色視頻分享網站等灰色地帶,只要付費和打賞,就可以獲得增值服務,包括觀看實時直播。同時,由于這些網站域名和服務器均在海外,網站上沒有任何相關的備案信息,相關部門很難調閱注冊資料并掌握網站管理人員信息,打擊難度很大。
“凈網2018”中,浙江嘉興破獲一起特大跨境網絡傳播淫穢物品牟利案,犯罪分子在境外架設服務器,通過自行開發的APP接入淫穢色情直播源,發展會員350多萬,涉案資金2.5億元。
更讓人擔憂的是,不少自媒體在巨額利潤的誘惑下,也蠢蠢欲動,以形形色色的交友社區、性知識普及或者銷售情趣產品等名目,打起擦邊球,扮演起本來不該扮演的角色。
在此意義上,消除偷拍不能光靠“顧客發現”,法律必須要長出“牙齒”,而且是堅硬、健全和鋒利的“牙齒”,唯有如此,才能見招拆招,把偷拍“斬草除根”。
(責編:朱江、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