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科技
武漢,千帆競渡奔“創新”
2018-01-21 19:48:22   來源:未知

5月27日,在武漢國家地理信息產業基地,冉崇國說:武漢的創新環境越來越好,我希望成為武漢的馬云。

  冉崇國從武漢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去廣州創業,如今在廣州、成都已擁有好幾家自己的公司。2013年,他決定回武漢投資創建中國最大的時空信息云平臺。

  記者梳理發現,“創新”已成為武漢時下最熱門的話題!

  全面創新改革熱潮涌動

  去年7月,武漢市委十二屆八次全體(擴大)會議暨全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動員大會提出了武漢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總體思路和舉措。

  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說 “武漢絕不能輸,輸了就輸掉了未來!”武漢市委市政府號召全市上下立即行動起來,匯聚全武漢地方創新力量,激發全市人民創新創業激情,用最大熱情、最好資源、最優政策、最多投入,全方位、全體系、全領域推進全面創新改革。

  武漢密集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意見》等政策文件。

  6月10日,武漢獲批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7月23日,武漢城市圈獲批國家首個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專試驗區;9月8日,武漢入列全國8大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

  2015年,全市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實現重大突破,前資助的資金比例降至資金總額的20%以下,更多采用貸款信用保障、研發投入補助、科技創新券、青桐基金等后補助、后獎勵、風險補償和基金支持方式,有效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武漢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熱潮涌動!

  “十三五”武漢將全面實施產業創新能力倍增計劃,實現發展動力和產業結構雙升級。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園區,創新創業生態環境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9萬億元,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為確保2021年經濟總量實現萬億倍增夯實基礎。

  城市合伙人計劃聚集產業人才

  3月30日,武漢市為首批“城市合伙人”代表頒發了證書和人才服務綠卡。來自全球各地的60名高精尖人才攜手武漢,成為武漢市首批“城市合伙人”。

  武漢是中部地區科教與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地區。截至2015年底,武漢地區人才總量達到220.4萬人。全市共有84所高校,在校學生超過120萬人,總量位居全球城市第一。

  為鼓勵武漢大學生像硅谷的年輕人一樣,自由發揮創意和智慧,到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業,2013年武漢市通過實施“青桐計劃”、創辦“青桐匯”、建立“青桐學院”三部曲,為創業學子打造了一座創新創業的“夢工廠”。

  通過搭建創新創業項目、資金、信息、人才、導師全要素對接平臺,累計舉辦青桐匯37期,開展路演活動 738場,570個大學生創業項目通過路演推介創業項目,吸引天使投資機構600余人次現場對接項目,幫助“卷皮網”、“車來了”、“獵隼無人機”等眾多優秀創業項目成功融資15.5億元。

  “十二五”期間,武漢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增長率保持近20%,2015年達7700億元,增幅14.5%,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過百億的企業達11家。《武漢制造 2025行動綱要》,到2020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 1.65萬億元。

  武漢產業創新能力倍增計劃,以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三大領域為核心,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五鏈統籌的產業創新生態體系。

  2015年,武漢向海內外英才發出了來當武漢“城市合伙人”邀請函,正式啟動了“城市合伙人計劃。”

  “十三五”武漢將創新“城市合伙人”服務機制,經認定的“城市合伙人”將實行“一張綠卡全程服務”。制定了“3個10條”政策清單,產業領軍人才來漢創新創業,最高給予一次性 200萬元的獎勵補貼,對武漢市產業發展急需、能夠帶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產業領軍人才項目,最高給予1億元資金資助。

  計劃用5年時間,重點在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引進聚集10名國內外頂尖人才、1000名產業領軍人才以及100名知名創業投資人、1000名各類天使投資人,培育集聚20萬名青年研發創業人才,帶動形成100萬產業大軍。

  為吸引大量海內外英才創新創業,武漢“十三五”發展綱要提出:一方面要努力把武漢建設成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產業人才聚集地,另一方面也要打造創業投資高度活躍的“天使之城”。推動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積極引進培育天使投資人,設立天使投資母基金,發展壯大天使投資人隊伍。支持創業投資機構在武漢開展創業投資。此外,武漢將支持“草根天使”眾籌融資,探索開展股權眾籌融資服務試點。

  目前,武漢已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4000多名,全市財政投入超過12億元。

  “創谷”引領全面優化“雙創”服務

  武漢曾是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發源地。現擁有各類孵化器217家,在孵企業近9000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25家,數量居全國前列。全市已建和在建的眾創空間達108家,服務場地總面積13.9萬平方米。其中,國家級14家,居全國前列。

  去年新增科技企業孵化器面積100萬平方米,全市孵化場地面積從“十二五”初期的220萬平方米發展到920多萬平方米。今年,全市孵化場地總面積有望突破1000萬平方米。

  為謀劃建設全市創新園區“升級版”,武漢市召開專題會議,市委書記阮成發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創新生態的形成,比喻為創新型城市的“兩翼”,“沒有生態,產業難以持久和支撐,沒有產業,生態也只是低水平的‘熱鬧’。”必須打造創新園區“升級版”,實現創新空間環境的優化、企業服務內容的拓展、全鏈條機制的完善等“內外兼修”的全面升級。

  “創谷”是被重新定義的創新創業園區——小于開發區、大于孵化器,靠山近水,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形成創新創業者工作、生活、娛樂的“活力社區”,以主導產業為標桿導引,吸引全國乃至全球有著共同追求和夢想的創新創業人才在此大量集聚,共同搶占產業發展前沿,引領武漢產業轉型升級。

  武漢市科技局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已啟動“聯想星空·智慧谷”“南太子湖創新谷”2個“創谷”。近期還將陸續啟動“漢江灣·云谷”、“龍陽湖健康谷”、“江夏陽光創谷”、“金銀潭夢想特區”、“光谷移動互聯創谷”、“陽邏智港”、“幸福創新生態半島”等7家“創谷”建設。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建設10個以上“創谷”。

  它們涵蓋大數據、智慧健康、智能控制、無線互聯網、互聯網+循環產業等產業細分領域,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超過400億元。

  據權威私募股權投資研究機構——清科研究中心報告,我國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武漢、成都”這樣一個“3+2”的雙創格局,武漢占據一席。

  武漢“城市合伙人”和“創谷”這兩大計劃,把創新創業者的痛點變成了政策供給著力點。隨著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武漢市政府的科技工作也正朝著創新服務轉變。只有讓創新要素自由流動,讓創新人才在優質城市環境中成長,武漢才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有利地位。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国产曰批视频免费观看完,中文字幕无码人妻777网,欧美特黄激情视频一区一区
亚洲va国产日韩欧美精品 | 尤物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尤物 | 日韩国产欧美中文综合 | 日韩少妇熟女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