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 記者文俊 通訊員丘劍山
干旱的鄖西長崗嶺村
11日上午,鄖西安家鄉長崗嶺村,60歲的胡余菊小心翼翼地從水窖中取來一桶水,回到土坯房,開始一天的勞作。
多山少地缺水,是長崗嶺村的寫照。每逢大雨,當地居民如迎接節日一般,滿心歡喜地收集雨水,珍藏在水窖里,作為生活飲用水。而上一場大雨,是在半年前。
“沒有地,又常年生病。一家人一年只能靠養蠶掙六七千塊。”說到收入,患有多處結石的胡余菊習慣性地揉了揉腰。長崗嶺村共228戶人家,像胡余菊這樣的貧困戶有117戶。整個村子人均耕地不足1.5畝,貧困戶家庭基本缺乏勞動力。如何能讓他們脫貧致富?當地干部想了很多辦法,但種種限制讓村里脫貧之路舉步維艱。
去年10月,省科技廳扶貧工作隊的到來,轉機出現了。
“采桑養蠶難以機械化,養豬牛羊投入太大風險高,收益不穩定。”省科技廳扶貧工作隊隊長肖松說,如何讓缺乏勞動量力的100多戶村民脫貧,工作隊員多次入戶走訪,實地調查,先后組織華中農業大學、省農科院、武漢市農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專家赴長崗嶺村,對已有桑蠶、生豬、核桃、馬頭山羊等產業“問診把脈”。
桑樹枝成了專家眼中的寶
“在專家調研下,我們決定將桑枝變廢為寶種植食用菌。”肖松介紹,利用桑枝栽培出的食用菌不但產量高、品質優,且色澤美、口感好。這項技術的成功,延長了蠶桑產業的產業鏈。
“沒想到,我們當柴燒的老桑樹枝會成為專家眼中的寶。”村支書毛德均說,當地500畝桑樹全是抗旱品種,長到半人高就要修枝,大量桑枝過去只能被當柴燒。
通過桑枝栽培技術,修剪下的桑枝條,經粉碎、裝袋、制種一系列工藝流程,進行大棚栽培,就會生長出桑蠶菌。但這一扶貧計劃,最初沒有多少貧困戶認可。
55歲村民潘外平解釋說,雖然扶貧工作隊不讓大家出一分錢,但貧困戶身體都不好,怕出了力,又賺不到錢。
為讓大家對脫貧之路有信心,肖松和村干部商量決定,先干起來!干出效果,大伙自然就會加入。
于是,由省科技廳提供的150萬扶貧資金,大部分用于采購食用菌加工所需要的設備,以及養殖食用菌所需要的大棚搭建。同時,扶貧工作隊還請來專職技術員,為貧困戶講解養殖食用菌要點。而貧困戶只需提供100斤桑樹枝,就可換購10袋已經點菌了的菌袋。只需適當看管,幾個月后,食用菌就會長出來。
貧困戶加入了養菌隊伍
“我們第一期總共60000袋,成活率99.9%。”肖松介紹,一袋菌袋大概可長出5斤食用菌,一般貧困戶一年可養殖1500到2000袋,這些還處于生長期的食用菌全都有了買家,按市場價估算,每戶貧困戶一年增收應在2萬元以上。
看到脫貧希望,很多貧困戶加入到養菌隊伍。“一開始是20戶,現在已有60戶了。”村支書毛德均說,扶貧工作隊還在當地成立養菌合作社,將投入的扶貧資金轉化為股份,整個養菌利潤的兩成歸村集體所有,補充了村集體收入不足的短板,村集體和部分村民入股一成,剩下七成收入再次對貧困戶分紅。
“自己可以養殖,還能拿到合作社的分紅!”在食用菌養殖大棚,多名貧困戶稱,他們對脫貧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