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施嵐,1975年生于武漢,北京大學東方學系文學學士、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碩士學位,武漢市政府首批“布衣參事”(2012)、武漢市旅游局規劃法規處干部,并入選首批“湖北省現代服務業中青年領軍人才”(2012),主要從事大學生公益創業、社會民生調研、水生態文明建設、教育體制改革、互聯網傳統文化傳承等方面的調研建言工作。
他是武漢市政府首批公開選聘的“布衣參事”,那一年37歲的他成為了全國最年輕的政府參事;那一年他還入選了首批“湖北省現代服務業中青年領軍人才”;他承擔了一系列重要社會民生課題,選擇了將“公益創業”作為社會實踐工作重點;他選擇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大學里“扎根校園”……他的一則參事建議直呈中央領導案頭,并榮獲了“武漢市政府參事工作一等獎”……他的名字叫施嵐。
參事公開選聘中脫穎而出
施嵐畢業于北京大學東方學系,會講四國外語,曾多次擔任重要會議的同聲傳譯……市政府參事室負責人說,作為70后,施嵐應該是全國參事中最年輕的一位。市政府參事室負責人介紹,施嵐放棄了畢業留京的機會,自薦回武漢工作。施嵐的父親還清晰地記得,他的自薦信里就寫下了對中部崛起、武漢如何發展的許多思考和建議,“早已立志為家鄉發展出力了”。施嵐每天都會把工作內容寫成日志,附上心得,精心梳理思考。施父說,正是不斷的總結思考,才有了諸多關于武漢旅游、城市發展的想法。
他每天騎著自行車上下班,看到什么感興趣的,立刻停下來仔細觀察,甚至拿出手機來拍照,或用筆紙進行標注,這已經是他多年的習慣了。平日里,施嵐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在各個社區、高校等地方和地鐵、公交、文化街區等城市公共空間進行走訪、調研,他也樂在其中。“我覺得自己心里面包容著一個很大的天地,希望通過觀察、思考、鼓勵,去做更多正能量的事情。”
施嵐告訴記者:“參選布衣參事的目的就在于把平凡人的需要傳遞出來。其身份特殊,就是要在基層收集整理最真實的民意,搭建起溝通的橋梁。”能夠入選市政府“布衣參事”,是他起初沒有完全想象到的,其中確實含有幾分運氣成分。在175名報名者中,由于長期從事旅游管理工作,社會方面信息相對閉塞,不像其他一些入圍選手對社會民生方面問題有更加直接切身的感受,這是他當時認為的主要“短板”。但是,近些年從事革命老區和紅色旅游工作后,特別是2011年被借至全國紅色旅游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撰寫全國紅色旅游專項檢查調研報告,他對家鄉武漢如何發展問題的認識和感觸明顯不同于過去,也不同于許多普通市民選手。
他在“布衣參事”筆試環節中,提出了“用毛澤東詩詞整合三鎮旅游線路”的嶄新觀點,建議整合一條“水調歌頭二、三日游精品線路”,涵蓋了楚風漢韻湖廣美食系列、偉人暢游長江系列、黃鶴樓—武昌首義系列、張之洞文化系列、生態文化系列等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文化旅游精品線路。
進入面試環節后,面對著滾滾大江流水,施嵐對這個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重新思考。武漢這個城市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城市?究竟應該用什么樣的精神力量來支撐這個城市的發展呢?于是,一個嶄新的觀點被他帶入到面試演講中,他用“三大偉人精神與大武漢的偉大復興”為命題,即孫中山的《建國方略》、毛澤東的《水調歌頭》、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系統闡述了大武漢如何打好外交牌、文化牌、經濟牌、民生牌等謀劃建議。2012年5月28日,“布衣參事”施嵐由武漢市原市長唐良智頒發了“市政府參事”聘任書,從此正式開始了市政府參事履職歷程。
提案直呈中央領導案頭
自從成為布衣參事后,為方便辦公,施嵐開始背著電腦四處跑,成了“背包客”。回首3年參事路,施嵐分別給自己打出了65分、75分、85分的成績,并笑言自己一直在努力進步。其實,施嵐擔任“布衣參事”后,很多提案和建議備受關注。2012年10月12日,國務院參事室主辦的內參刊物《國是咨詢》,刊登了由市政府葉青參事和施嵐參事聯合署名的建言報告《網絡倒逼政府轉型:“通”則不“痛”》,并報送中央領導參閱。這份建言報告是在市政府參事室和長江網的全力支持下,匯集了各方面的智慧共同努力研究完成的。隨后,他也撰寫了十余萬字調研及建言材料,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并獲得了參事工作一等獎。他個人也成為了武漢市“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一個實例。
2月4日的武漢兩會上,施嵐利用聯席討論機會正式向市委常委胡立山和分管市長盧沙野提出了《重新審視經濟和文化“新常態”——推動“兩圈兩帶”建設和“文化振興”工程》的公開建言,建議借“非遺熱”,打造“武漢非遺園”,辦“非遺國際文化旅游節”、建時代風尚的“非遺文化主題功能街區(包括國際性展示區)”、“湖北名人工作室一條街”等,向全世界傳遞“武漢正能量”和“中國正能量”。同時,施嵐還飽含對南水北調工程的民生情懷,建議鼓勵科研、媒體、相關協會或企業等公益性社會組織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動湖北、武漢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此項建言立刻在會場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這份建言中也可以看出,“文化旅游”和“公益創業”是施嵐比較關注的領域。2013年開始,施嵐就花了近3個月的時間走訪江岸區的江欣苑社區,苦苦追尋武漢非遺文化項目、特別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高龍傳統“舞龍舞獅”項目的發揚光大之道。
除此以外,施嵐還高度關注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工作,多次走訪調研大學生社團、留學生創業園、大學生村官和大學生農業創業項目等,同時也是湖北武漢地區多個青年創業平臺的核心導師團成員,幫助年輕人出謀劃策、牽線搭橋。
密切關注民生和公益事業
三年來,施嵐作為政府首批“布衣參事”成員,心系社會民生,關注貧困孩子教育問題。特別是在社會各界公益人士指導幫助下,發起了“荊楚公益行”等系列公益助學活動,為農村、山區、革命老區和南水北調移民區的窮困孩子捐資助學。2014年3月8至9日,應吳天祥同志和熊漢仙主席之邀,在葉青參事、胡全志參事和市政府參事室陳漢彪同志的指導支持下,施嵐發起了由北京大學湖北校友會、中國海歸創業協會、大學生校導網和湖北京山商會、武漢浙江商會等百余名志愿者組成的團隊參與的“荊楚公益行公益助學活動”,先后赴荊門京山、鐘祥大柴湖和武漢江夏武當村等地區,為10余所貧困地區中小學捐贈“中國夢圖書室”和有關學習物資,共累計募集各類學習物資達10余萬元。
施嵐一直關注武漢的公共交通網絡建設。他調查發現,公交車收班時間普遍要比地鐵輕軌的收班時間早0.5至1.5小時。2014年9、10月份,施嵐曾20多次在晚上9時至11時左右乘坐輕軌、地鐵,沿途在光谷廣場站、洪山廣場站、江漢路站、常青花園站、循禮門站、宗關站等站點下車后,準備轉乘公交車時,發現大多公交車均已收班。這些站點人流較多、市民有換乘需要,但是地鐵、輕軌的收班時間都是晚上10時30分,以地鐵2號線為例,如果市民坐上末班地鐵從光谷到漢口,基本已經是晚上11時左右,而循禮門站附近的公交車大部分收班時間在晚上9時左右,最晚的收班時間也是晚10時;解放大道水廠站是輕軌宗關站的轉乘公交站,10條線路中最早的收班時間為晚8時30分,僅有一條公交線路的收班時間在晚10時30分。
“在對城建、交通等問題進行調查后,我感覺市民出行交通仍有些不便,與武漢‘公交都市’建設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其他城市的經驗值得武漢借鑒。”施嵐表示,他曾在臺北觀察地鐵與公交之間的對接,作為一個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系統,臺北市的地鐵和公交都是晚上12時收班,市民出行“無時差”,十分方便。施嵐多次呼吁,適當將軌道交通沿線的公交營運時間延長1至2個小時,地鐵、輕軌時間考慮延長半小時左右,這樣不但可以拉動城市“夜間經濟”和文化休閑消費,同時還方便市民能夠“跨江夜間歸家”。武漢市政府收到他的建議后,組織多個部門進行調研,并采納了他的建議,公交車收班時間適當調整;地鐵收班時間,整體延長了30分鐘,受到市民歡迎。
施嵐自己也有規劃。他希望利用布衣參事的身份,多為人民說話,為人民辦點實事。體察民情,收集民意,把上傳下達、穿針引線的工作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