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科技
火星大氣層去哪兒了
2024-09-29 10:35:25   來源:科技日報

火星地表并非一直是寒冷荒漠。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數十億年前,這顆紅色星球的表面曾流淌著水。如果有水,那必定也有一層厚厚的大氣層來防止水結冰。但大約在35億年前,水干涸了,曾經富含二氧化碳的空氣急劇變薄,只留下一絲稀薄的大氣層包裹著這顆星球。


那么,火星的大氣層究竟去了哪里?這個問題是火星46億年歷史中的一個核心謎團。


對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地質學家而言,答案或許就藏在火星的黏土之中。他們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火星上大量消失的大氣層可能被鎖在了火星的黏土覆蓋層中。


他們重點研究了一種名為蒙脫石的黏土礦物,這種礦物可以吸收大量的碳。在地球上,蒙脫石是由大陸板塊運動形成的。這種構造活動將蒙脫石抬升到地球表面。當這種褶皺的黏土礦物暴露在地表時,它會吸收二氧化碳,將這種溫室氣體從大氣中去除,并幫助地球在數百萬年內降溫。


科學家注意到,火星上也含有豐富的蒙脫石黏土。這促使他們提出一個重要問題:這顆紅色星球缺乏板塊構造活動,這種褶皺的黏土礦物是如何形成的?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他們轉而研究地球的地質歷史。其中一個線索是,在火星地殼中遠程探測到一種硅含量較低的火成巖,被稱為“超鎂鐵質巖”。在地球上,這種火成巖在被水腐蝕或風化時會形成蒙脫石。在火星上,有證據表明,那里曾有古老的河流,水可能在那里流動并與底層巖石發生反應。


隨后,科學家利用地球上水與火成巖相互作用的知識,創建了一個適用于火星的模型。利用這一模型,他們發現,在十億年的時間里,水可能已經滲透過地殼,與一種富含火成巖的鎂鐵硅酸鹽礦物——橄欖石發生了反應。這種礦物富含鐵,水中的氧會在此過程中與鐵結合,釋放出氫氣。這種氧化鐵可能有助于火星呈現獨特的紅色。


接下來,釋放出的氫氣可能與水中的二氧化碳結合形成甲烷(一種可以在火星黏土表面儲存數十億年的碳形態)。這種反應慢慢地將橄欖石轉化為另一種富含鐵的巖石——蛇紋石。隨著蛇紋石繼續與水發生反應,最終可能形成蒙脫石。


蒙脫石黏土具有強大的碳儲存能力。目前,這些甲烷可能仍然存在,甚至未來可能成為火星上的能源。考慮到火星表面估計覆蓋的黏土量,火星黏土可以儲存相當于火星最初早期大氣層中約80%的二氧化碳。


科學家提出,這些被封存的火星碳或許有一天能被回收并轉化為推進劑,為火星與地球之間的未來任務提供動力。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国产曰批视频免费观看完,中文字幕无码人妻777网,欧美特黄激情视频一区一区
日韩精品另类图区中文字幕 | 亚洲怡红院久久精品综合 | 自产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综合在线精品专区 | 中文亚洲无线码字幕乱码 | 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