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岡,革命老區,我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該市把“發展產業脫貧一批”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絕招,在大別山麓邁出了堅實的腳步。
精選“種子”,助力貧困戶脫貧
1日,在蘄春大同鎮南沖村五組,操桂生趕著一群黑山羊走向山坡。
38歲的操桂生,因家庭貧困,小學畢業就外出打工。娶媳婦成家后,原本充滿希望的生活卻因一次意外車禍而改變:自己落下終身殘疾,行走困難;高額的治療費用,把家庭拖垮,媳婦離家;緊接著父親離世,這個負債十幾萬的家庭舉步維艱。
2013年,湖北大鑫灣文化旅游公司在大同鎮仙人湖畔落地生根。公司種植中藥材蘄艾、綠色食品,進行農副特產深加工及銷售,相繼流轉土地千余畝,與周邊6個村、102家貧困戶建檔立卡對接。操桂生成為該公司的精準扶貧重點對象。“我們為他制定了脫貧計劃,包括墊資購買20頭黑山羊,簽訂勞務用工合同安排就業。”公司董事長伍小華介紹,操桂生賣黑山羊年增收15000元,加上就業收入8000元、土地流轉金1300多元,年收入達25000元。“一家人的溫飽和孩子讀書的問題都解決了。”操桂生喜上眉梢。
通過精準識別,到2015年底,黃岡市70.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意向參加發展產業脫貧的人口比例高達68%。該市結合產業發展優勢和群眾意愿,重點推進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光伏、旅游、電商等主導產業,走“開發式”“造血式”精準脫貧的路子。
市委、市政府出臺系列政策,精心挑選為貧困戶造血、輸血的“種子”。以有實力、有意愿為標準,把握企業自愿、群眾認可、基層推薦三個環節,全市從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四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挑選出4392個“千企幫千村”行動參與企業,作為助推產業扶貧的“種子選手”。
環環緊扣,探索扶貧新模式
選出了“種子”,該如何用好?
如何抓住產業扶貧的“牛鼻子”?
2015年六七月間,市委書記劉雪榮帶著這些問題,三度深入羅田調研。
近年,羅田縣發揮自然優勢,采取“公司+農戶”的方式,發展黑山羊產業,扶貧效果顯著。
在平湖鄉千秋廠村,劉雪榮和39歲的羊倌張艷華拉起了家常。
2011年,張艷華七拼八湊買來20多只本地黑山羊,半年后增加到100余只。豈料一場口瘡病,40多只羊死亡。無助之時,羅田錦秀林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錦秀伸出援手,讓他更換羊種,加入合作社。如今,他年出欄黑山羊210只,收益可達12萬元。
張艷華的經歷,引起劉雪榮深思:貧困戶養羊,錢從哪里來,碰上疫情怎么辦?
幾番調研,對策有了:在原有“政府+公司+農戶”的基礎上,納入銀行和保險,構建“政府+金融+保險+公司+農戶”扶貧模式。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帶動,金融機構提供資金,保險公司分散風險,貧困戶發揮自己力量。
去年8月13日,黃岡市出臺《關于推進產業精準扶貧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五位一體”新模式。
按照“五位一體”模式,羅田縣迅速啟動黑山羊產業精準扶貧“33111工程”:用3年時間,向貧困戶提供3萬元的貼息貸款和1萬元的扶持資金,支持1萬個貧困戶發展黑山羊養殖,力爭人均收入過萬元。目前,羅田黑山羊產業以湖北名羊科技公司為市場主體,已對接落實406戶貧困戶。
同時,移植到板栗、中藥材、旅游和電商產業。羅田落實市場主體335家,對接貧困戶18951戶、45893人,占產業扶貧戶數的87.2%,銀行貸款3806萬元。
受羅田經驗的啟示,英山縣政府聯手潤禾農業,端出一道扶貧特色菜——茶鄉雞。潤禾農業承包百畝高山茶園,建立茶鄉雞繁育基地和養殖專業合作社。農戶從潤禾拿雞苗、飼料、獸藥,潤禾再收購成品雞,農戶養一只雞的凈利潤可達數十元。
目前,潤禾農業已與全縣11個鄉鎮的289個村3000多戶對接茶鄉雞養殖項目,1891戶貧困戶領取雞苗30多萬只,雞糧近萬噸。公司董事長姜新虎介紹,到年底可確保戶均收益在12000元左右。
因地制宜,走出特色扶貧路
蘄春的李時珍醫藥集團負責人林朝暉介紹,集團以“政府+企業+金融+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在全縣15個鄉鎮辦遴選出5個鄉鎮中藥材生產合作社,作為產業扶貧合作單位,打開扶貧發展新天地。
種藥大戶陳中華是企村對接的受益者。他在漕河鎮郊區流轉荒山200畝,與醫藥集團達成定向收購合同,每年向企業輸送夏枯草、蘄艾等道地藥材2000多噸,年銷售額近千萬元。在他的帶動下,160余戶貧困戶也發展中藥材種植,戶均年純收入過萬元,比以前翻了一番。
“五位一體”模式迅速在黃岡11個縣市區落地開花。
如今,“羅田一只羊”(黑山羊養殖)、“蘄春一棵草”(蘄艾產業)、“英山一片茶”(茶葉產業)、“麻城一朵花”(杜鵑花旅游)、“黃梅一炷香”(禪宗旅游)、“紅安一道光”(光伏發電)等特色產業在大別山蓬勃興起,基本形成因地制宜的產業精準扶貧路徑。參與精準扶貧的市場主體,涵蓋特色種養、農副產品加工、旅游、電商、光伏等產業,形成幫種、幫養、幫收、幫銷以及聯戶帶動、入股分紅等多種幫扶模式。
截至目前,黃岡市共有1600多家企業、4392個市場主體參與“千企幫千村、脫貧奔小康”活動,帶動1500個貧困村、13萬貧困戶、36萬貧困人口就業或增收。(記者 星星 通訊員 雷電 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