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蓮動魚躍,稻浪翻騰,瓜果飄香。14日,來自黃岡市各縣市區的秋冬農業綜合開發參觀代表齊聚浠水,被該縣災后重建一派喜人秋色感染。
“真沒想到,遭受這么重的災情,還能直播出如此大面積的雙低油菜!”在受災重鎮巴河鎮西洋河大畈2570畝連片示范基地,與會代表站在曾被洪水淹到2米多深的壟地上,紛紛掏出手機對著冒青的油菜苗拍照。
而在同樣受災嚴重的洗馬鎮、散花鎮,萬順農場5000畝臺灣紅肉火龍果和全苑生態農業科技公司萬畝“金玉”獼猴桃生產基地再次讓大家大開眼界:前者實行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去年給附近打工村民支付工資270多萬元,土地畝均收益3400元,是傳統農作物的5倍;后者全程生態種植網上認養訂制。
以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為優化產業布局抓手,是浠水近年來堅持生態強縣,打造沿江綠色發展示范區的實踐之一。
為加快綠色發展,該縣統籌各類空間規劃——
圍繞打造長江經濟帶,散花、蘭溪、巴河等沿江鄉鎮依托園區基礎,推進沿江產業集聚發展;圍繞打造現代農業經濟帶,丁司垱、清泉、竹瓦、汪崗等鄉鎮依托農業示范基地,加快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等特色發展;圍繞打造省級旅游經濟帶,洗馬鎮、關口、團陂、蔡河等鄉鎮,努力建設生態休閑養生連綿區,充分發掘聞一多等人文品牌資源,推動旅游提檔升級。
綠色指揮棒下,全縣大力實施“天藍、地綠、水清、土凈”四大工程,扎實推進“綠滿浠水”行動,全面加強土壤、重金屬、危廢和化學品污染防治,按“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要求,著力打造綠化美化和產業富民新亮點,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名片,一批公共服務功能齊全的生態農莊建成,一系列集游覽、住宿、餐飲、娛樂、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系列產品得到開發。
跳出傳統的大田和粗放種養圈子,走生產發展、生態保護與農民收入同步增長的生態農業發展新路成為共識。以中禾糧油、神鷺水產、晨科牧業為主的農產品加工示范園,以萬順農場、湖北全苑為主打造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沿柳界線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競相發力,引領全縣農業向特色果蔬和休閑旅游觀光等現代農業邁進。
截至目前,全縣已形成極富競爭力的糧、漁、果、禽、藕等產業鏈;從事糧油加工企業達30多家,年加工轉化能力100多萬噸;年出產水產品2萬噸、禽蛋產品40萬噸,“荷花蕊茶”“速溶藕粉”“魚子醬”等產品俏銷大江南北;全縣“三品一標”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總量236個,躍居全省縣級第一。(記者 郭習松 通訊員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