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尼斯會見法國總統馬克龍。習近平夫人彭麗媛、馬克龍夫人布麗吉特參加。會見前,馬克龍向習近平贈送1688年法國出版的首部《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新華社記者 鞠 鵬攝
“四海升平”景泰藍賞瓶。(資料圖片)
300多年前,一位名叫弗朗索瓦·貝尼耶的法國人大概不會想到,自己著手翻譯的法文版《論語導讀》,會穿越如此漫長的時光,在2019年,被交付到中國最高領導人的手上。
“這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我們會好好珍藏。”當從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手中接過這份來自1688年的禮物時,習近平主席這樣說。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300多年前,孔子的思想傳入法國,為法國的啟蒙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啟迪;300多年后,這份珍貴的國禮再次見證了東西方文明的交匯、相遇。
在外交場合,互贈國禮是一種重要的禮儀。習近平主席送出或收到的許多國禮,都像這本《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一樣,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中國與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鑒。
驚艷世界的藝術
各國的國禮一般都會選擇最能代表國家特色的器物。中國的歷史文化悠久,習近平主席向他國領導人贈送的國禮中,總少不了瓷器、絲綢等這類頗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品。
2014年11月,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一次重要的主場外交,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大好機遇。為了讓各國來賓更好地感受中國文化,習近平主席親自選定了送給各經濟體領導人的國禮——一套“四海升平”景泰藍賞瓶。
該賞瓶高38厘米,恰好是天壇祈年殿38米的等比例縮小。賞瓶的最大直徑21厘米,代表APEC21個經濟體。細長的瓶頸典雅優美,碧藍的瓶身上浮雕著吉祥水紋,象征“四海”,也寓意著環太平洋;而“瓶”也是“平”的諧音,連起來就是“四海升平”之意。瓶身繪有APEC會標、北京雁棲湖APEC會場以及北京的標志性建筑天壇和懷柔慕田峪長城。賞瓶采用景泰藍工藝制作而成,以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霽紅釉玉壺春瓶為原型,創新性地把畫琺瑯、鏨胎琺瑯、掐絲琺瑯三種傳統琺瑯工藝結合在一起。
被納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景泰藍制作技藝,其發展過程本身體現著自古以來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文明交流互鑒。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有研究者認為,這一技藝源于波斯,在元明時期從中東沿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后才誕生了新的本土技藝,并在明景泰年間達到頂峰。
今天,中國是世界上制作景泰藍最好的國家。2017年1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時,參觀到故宮暢音閣,就被在展的景泰藍作品所吸引。習近平主席特地向特朗普夫婦介紹了景泰藍這門技藝是舶來品,并與他們一起現場體驗景泰藍制作的重要工序——點藍。特朗普總統為景泰藍的工藝和精美所折服,不住贊嘆,并指著八駿馬瓶風趣地問:“這件賣嗎?”
2016年9月召開的杭州G20峰會,與會各國領導人和嘉賓收到的國禮則是蘇州絲綢藝術品“合禮”。“合禮”中包含絲巾、福袋、手包等作品。其中的這條絲巾匯集了“綾、羅、綢、緞”四種傳統絲織工藝,繡工復雜精美。絲巾長169厘米,寬55厘米,在輕柔的真絲緞面上,用蘇繡表現了牡丹花和桂花,寓意國家繁榮昌盛、繁花似錦。蘇繡的“平繡、亂針繡、打籽繡、盤金繡”4種針法,則運用在花朵、葉片、花蕊、葉脈等不同細節處,僅一個葉片就用了十多種顏色的絲線。絲巾四周裝飾的斜磚紋和海浪紋運用了綾的織造工藝,象征著陸上與海上兩條絲綢之路。G20各成員國的國花也被融入設計當中,體現了各國之間的合作共贏。
這一方絲巾的誕生同樣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南京云錦非遺傳承人王繼勝曾在采訪中介紹稱,這種運用綾羅綢緞工藝的絲織物叫“泰西提花綢”。早在19世紀,中國絲織界引進西方織機,發明了泰西提花綢。這一織物曾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被廣泛運用于旗袍的制作。
做為國禮的中國傳統刺繡作品,還有更多的創意設計。2013年3月,在俄羅斯中國旅游年開幕前,習近平主席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互換國禮。習近平主席所贈送的國禮就是一幅精美的沈繡作品《普京總統肖像》。沈繡也是蘇州刺繡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獨特之處是常以西洋油畫的人物肖像、風景等為繡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關系等技法用于刺繡技法中,使得繡品立體感強、生動逼真,也典型地體現了東西方藝術的結合。
在收到如油畫般逼真的沈繡肖像作品后,普京總統仔細端詳,贊不絕口,“太傳奇了,太美, 太不可思議了!”他甚至解開西服,拿出自己的領帶,笑著說,“正是我的這條領帶。”
世代交往的見證
不僅是贈出的國禮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中方收到的國禮也同樣見證了歷史上國與國之間的文明交流互鑒。
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法國收到的這一《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目前僅存世兩本。一本做為國禮,另一本存放在巴黎的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其著作《論語》在法國的知音眾多。從17世紀起,《論語》開始傳入歐洲。1687年法國出版的《中國哲學家孔子》是《論語》在西方的第一個拉丁文譯本,書中還附有一段簡短的向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致謝詞,感謝國王對該書出版的支持。路易十四國王當時想要跟中國等東方國家發展外交關系,而《論語》提供了促進交流的載體。馬克龍總統介紹說,《論語》的早期翻譯和導讀曾對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的哲學思想給予啟發。法國前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也曾在采訪中透露自己讀過很多關于中國歷史文化的著作,《論語》就擺放在床頭柜上。
同樣體現了中外交往悠久歷史的國禮,還有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出訪斯里蘭卡時獲贈的鄭和碑拓片。
據史籍記載,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在下西洋途中,多次抵達斯里蘭卡。而今,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國家博物館,矗立著一塊“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簡稱鄭和碑)。這個碑是鄭和在公元1407年9月至1409年夏天第二次下西洋時,在斯里蘭卡登陸后所立。這也是見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斯往來的珍貴實物史料。
鄭和碑高144.5厘米,寬76.5厘米,厚12.5厘米。碑額部分呈拱形,正反面均刻有五爪雙龍戲珠精美浮雕,正面長方體四周均以中式花紋雕飾。石碑正面從右至左、從上至下分別有中文、泰米爾文、波斯文三種陰刻文字,記載了600多年前鄭和赴錫蘭(今斯里蘭卡)向島上佛教寺廟布施財物之事。因長期受水侵蝕,泰米爾文和波斯文文字部分受損較嚴重,難于完整辨識,所幸中文部分受損較輕,雖顯模糊,內容仍大體可識。1911年,英國工程師托馬林偶然發現了這塊被用做下水道蓋板的石碑,后來,該碑被移至科倫坡國家博物館典藏。
很多國家也會贈送給中方具有該國歷史文化特色的國禮,體現著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吸引。
2014年5月,習近平主席接受土庫曼斯坦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贈予中方的一匹汗血馬。習近平主席表示,汗血馬是享譽世界的優良馬種,是土庫曼斯坦民族的驕傲和榮耀。中國人民喜愛汗血馬,將之譽為“天馬”。早在2000多年前,天馬就穿越古老的絲綢之路,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中土建交以來,土方先后兩次將汗血馬作為國禮贈送中方,增進了兩國人民感情。汗血馬已經成為中土友誼的使者和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見證。
2015年10月,在英國出訪的習近平主席收到了英國女王贈送的一本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集。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重要的作家,他以戲劇聞名于世界,同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1609年,莎士比亞發表了《十四行詩》,這是他最后一部出版的非戲劇類著作。習近平主席曾在多個場合公開談及莎士比亞及其作品。在英國議會發表講話時,習近平主席就引用了莎士比亞戲劇《暴風雨》中的一句話,“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當代友誼的篇章
中外的文明交流互鑒不僅歷史悠久,更在當代不斷續寫,這其中的故事也同樣在國禮中有所體現。
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總理羅利送給習近平主席的禮物中,有一本童話書。作者是從特多共和國嫁到了中國河南鄭州的桑麗莎。1996年,作為特多共和國到中國的第一個留學生,桑麗莎來到了北京。2001年,桑麗莎跟著丈夫朱偉回到鄭州生活。桑麗莎開始了介紹中國文化的工作并出版童話書。從孤身留學,到定居中國、成家立業,桑麗莎的經歷也見證了中國與特多共和國之間的友誼。
文藝是最好的交流方式。習近平主席也常將中國當代的文化作品做為國禮,以促進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2014年7月,習近平主席訪問阿根廷。在向阿根廷友人贈送的國禮中,《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和《失戀三十三天》等多部具有中國流行文化符號的影視作品赫然在列。2015年6月,習近平主席同到訪的比利時國王菲利普會晤時,將小說《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作為禮物贈予了菲利普國王。
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印度時,到訪了印度總理莫迪的家鄉古吉拉特邦。習近平主席送給莫迪的禮物中,除了一副玉質國際象棋、一個山水風格的蘇繡雙面繡外,還有《玄奘之路》的電影紀錄片。習近平主席說,莫迪總理把中印兩國比喻為“兩個身體、一種精神”。古吉拉特邦就是例證。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到古吉拉特邦取經,然后把佛經帶回中國,在我的家鄉陜西西安傳經。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我邀請莫迪總理下次訪問中國時到西安去看看,看看當年玄奘藏經譯經的地方。我們要把兩國友誼與合作的紐帶傳承好、發揚好,把中印關系發展好。
不久,這份邀約就得以實現。2015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陜西西安接待了到訪的莫迪總理。這一次,雙方互贈的禮物同樣體現了兩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習近平主席向莫迪總理贈送的是珍貴出土文物銅車馬的模型,以及中文和印地語的《大唐西域記》。莫迪總理回贈了釋迦牟尼舍利罐的復制品、釋迦牟尼頭像復制品,以及出土這兩件文物的印度古吉拉特邦歷史遺跡的畫。
《人民日報》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記錄著中國的時代變遷,它也被當做過國禮。
2017年11月,習近平主席訪問越南期間,同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在胡志明故居進行會晤。習近平主席親自送上了一份特殊的國禮給阮富仲——19期《人民日報》報紙。每一期報紙的背后,都有著特殊的故事。習近平主席指著一份泛黃的報紙向阮富仲介紹說:“這是1955年胡志明主席訪華時的報紙,我們費了些勁找到的,一共16期。”這些報紙讓阮富仲很驚喜,他仔細端詳著這些60多年前的照片和文章。此外,習近平主席還精心挑選了2017年1月份阮富仲到訪中國時的《人民日報》。這19期報紙禮輕情意重,生動地體現出了中越兩黨兩國源遠流長的情誼。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國禮不僅可以傳遞國與國之間的情誼,更是一張張國家文化的品牌,為文明交流互鑒增添著新的色彩。
(責編:岳弘彬、曹昆)